目前分類:投資最重要的事 (1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投資最重要的事閱讀心得16: 第12章 尋找便宜貨 》
在大多數人不願做的事情中,卻常常能發掘出最佳的機會。
精心設計的投資組合過程中,包括: 賣出不好的投資, 留出空間買進好的,不碰最差的。
投資過程需要的要點包括:
第一 潛在投資的清單
第二 對企業內在價值的估計
第三 對其價格相對於內在價值的認知
第四 對每種投資涉及到的風險,及投資組合的影響的瞭解


通常第一步是確保~ 所考慮的投資滿足某些絕對標準。
即使經驗豐富的投資者也不會說,「我只在足夠廉價時買進」
他們多數會列出一個滿足自己最低標準的候選投資清單,然後從中挑出划算的。


舉例來說,投資者會將可能的投資範圍縮小到風險限度內,
例如在科技領域快速增長的板塊裡滯後的風險,以及某個熱門消費品不再受追捧的風險,
這些風險在一些投資者看來超出了他們專業知識的範圍。此外投資者可能會發現,
有些公司的行業太過難以預測,它們的財務報表不夠透明。


強調將資產風險限定在一定範圍內不無道理。市場認為極其安全的證券可能會提供
令人乏味的收益,而極不安全的證券可能會超出投資者的風險容忍能力。
換句話說,有些地方是投資者不願碰觸的,無論證券價格如何。


不僅投資者不願承擔風險,也存在他們的客戶不希望他們承擔的風險。
尤其是在機構投資領域裡,很少有人會對投資經理這樣說:
「這是我的錢,拿去做你想做的事吧。」
投資經理的職責不僅是進行有利可圖的投資,還要滿足客戶的需求,
多數機構投資者, 是因開展特定資產類別, 和投資風格的業務, 被聘用。
如果客戶是衝著某種類型的投資來的,那麼從事其他類型的投資,就得不到什麼好處,
如果投資經理是以高質量、高市值的價值股投資專業知識來招攬客戶的,
那麼對大量高科技創業企業投資, 就會對此投資經理的業務非常不利。

因此,建立投資組合的出發點不可能是毫無限制的。
有些考慮是從客觀實際出發的,有些不是。


定義了「可行集合」之後,下一步就是從中選擇投資。
這一步通過識別潛在收益, 風險比率最高的或最划算的投資來實現。


格雷厄姆和多德所著《證券分析》修訂版的編輯錫德·科特爾觀點
「投資是相對選擇的訓練」35年來這句話一直伴隨著我。

這句簡單的話裡包含著兩個重要信息:
首先投資的過程必須是縝密且經過嚴格訓練的。其次相對是必需的,不管價格低迷還是高漲,
以及因此所帶來的預期收益是高還是低,我們都必須從中找到最佳投資。

我們改變不了市場,
若想參與,唯一的選擇就是從現存的可能性中選擇最好的, 這就是相對決策.


那麼構成我們所尋找的傑出投資的要素是什麼?
正如 第4章 所提的,價格是主要因素,

我們的目標不在於「買好的」,
而在於「買得好」關鍵不在於你買什麼,而在於你用多少錢買。

將客觀優點誤以為是投資機會的傾向,以及不能正確區分好資產與好交易之間區別的傾向,
令大多數投資者陷入困境。


我們追求的是好交易,所以本章的目標是闡明~ 特價股的特徵。
它意味著價格相對於價值較低,潛在收益相對於風險較高。

股票中的便宜貨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在第10章中,以科技股熱潮為例,論證了良好的基本觀點被轉化為高價泡沫的過程。


它通常始於一項具有客觀吸引力的資產。隨著人們重視程度的提高,
他們希望擁有這項資產的意願不斷加強,繼而資本流入、價格上漲。

人們將價格上漲視為這項投資的優點,買進更多。其他人開始聽說有這樣一項資產
並加入買家行列,於是上漲勢頭形成一種不可阻擋的良性循環的表象。
通常這是一場人氣競賽,受到人們追捧的資產就是制勝投資。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的時間足夠長、積聚的力量足夠大,投資就會變成泡沫。
泡沫為善於思考的投資者提供了許多賣出和賣空的機會。


便宜貨的形成過程很大程度上與之相反。
為了找到便宜貨,我們必須瞭解為什麼資產會受到冷落。
它不一定是客觀分析的結果。事實上,多數便宜貨的形成過程與分析無關,
重要的是考慮它背後的心理因素,它的驅動因素, 受歡迎程度的變化!


造成價格相對於價值較低,收益相對於風險較高的原因是什麼?
又換句話說,什麼令一件東西賣得比它應有的賣價 便宜?


與成為熱門題材的資產不同,潛在的便宜貨通常會顯示出一些客觀不足。
資產類別可能存在缺陷,公司在業內可能較為落後,資產負債表可能被過度槓桿化,
或者證券為其股東提供的結構性保護不足。


市場設定公平價格的過程, 需要相關人員分析,保持客觀,便宜貨通常是在非理性
或片面理解的基礎上形成的。

便宜貨往往產生於投資者不能保持客觀的態度對待,沒有透過表象全面瞭解資產,
或未能克服某些不以價值為基礎的傳統,偏見或束縛的時候「孤兒資產」常被忽略或鄙視。
當它在媒體上和在雞尾酒會上被提起的時候,不過是作為一個不受歡迎的短語而出現。


它不斷下跌的價格通常令第一層次思維者發問:「誰想要它呢?」
一個不斷重複的現象是.....
大多數投資者會根據以往業績而不是更可靠的均值回歸來預測未來趨勢。
第一層次思維者傾向於將過去的價格疲軟視為負擔,而不是資產更為廉價的標誌。


結果便宜貨往往成為極不受歡迎的資產。資本遠離或出逃,沒有人想得出持有它的理由。

以下是當整個資產類別不受追捧時,便宜貨如何形成的例子。
債券過去60年的發展故事與股票所受的追捧形成了對立映射。債券的第一個低潮
出現在五六十年代股票成為眾目焦點的時候,1969年底,第一國家城市銀行的
《每週債券數據摘要》以黑框標題「最後一次發行」而宣告結束。

在70年代的高利率環境下,債券銳減,即使在80年代和90年代利率開始穩步下降的時候,
債券也沒有顯示出任何能與股票的高額收益相抗衡的希望, 到了90年代後半期,
所有的債券投資給人感覺都像拋錨了一樣表現不佳。


一個城市的兄弟組織, 已經多年受80︰20的債券/股票組合之累, 將其債券/股票比例
變為0︰100。
我猜一個典型的機構投資者會如是說:我們的固定收益投資比例很小。
我不能告訴你為什麼。這是歷史的偶然性。我的前輩確定了這樣的比例,
但他們當初的理由已經被以往的表現消磨殆盡。現在我們有進一步減持債券的考慮。


即使在當前這個人們並不熱衷於買進更多股票的時代,也鮮有資金流入高評級債券。
債券受歡迎程度持續下降的諸多原因之一,是格林斯潘領導下的美聯儲為刺激經濟,
以及應對外源性衝擊(如千年蟲恐慌)而採取的低利率政策。

3%~4%的國庫券, 和高評級債券收益率, 對機構投資者8%的收益率目標起不到多大作用。

上述過程已經持續足夠長時間, 債券持有量減到夠少之後,債券被重新定位成具有
卓越表現的證券,原因是環境發生了改變,導致安全性需求相對於升值潛力需求增大。
與資產開始上漲的時候一樣,投資者突然認識到債券的吸引力,並且發現自己持有得不夠。
較早意識到這一點的人便能利用這種變化從中獲利。


公平定價的資產從來不是我們的目標,因為它們只能帶來有風險的一般收益。
當然,定價過高的資產對我們更沒有任何好處。


我們的目標是尋找估價過低的資產。應該到哪裡去找呢?
從具有下列特徵的資產著手是個不錯的選擇:

鮮為人知或人們一知半解的。
表面上看基本面有問題的。
有爭議、不合時宜或令人恐慌的。
被認為不適於「正規」投資組合的。
不被欣賞、不受歡迎和不受追捧的。
收益不佳的追蹤記錄。
最近有虧損問題、沒有資本增益的。

便宜貨存在的必要條件,必須遠不如現實。最好的機會通常是在大多數人不願做的事情中
發掘出來的。如果人人都感覺不錯並願意加入的話,它的價格就不會那麼低廉了。


1978年我在花旗銀行從股票研究轉向投資組合管理時,有幸接觸到了滿足上述某些
或全部標準的資產類別。我的第一項任務是管理可轉換證券。這是一潭比現在更小、
更不受重視的市場死水。
雖然對於投資者來說,它們具有既能提供債券又能提供股票的優勢,但是只有弱勢企業,
如企業集團、鐵路企業和航空企業在別無選擇的時候才會發行可轉換債券。
主流投資者認為它們引入了不必要的複雜性。他們會說,


如果你想要債券和股票,為什麼不直接買進債券和股票呢?
如果你喜歡一家公司,為什麼不買進股票,得到全部收益,卻要投資防禦型混合金融工具?


一旦「人人」感覺某種東西沒有優點的時候,就有理由懷疑它不受歡迎、不受追捧,
從而有可能估價過低。
1984年《商業週刊》一篇關文章裡會出現一句帶下畫線的話:
「真正的男人不買可轉換證券,像我這樣的膽小鬼才能廉價買進。」

啟動一個高收益債券基金。這種低評級證券有個令人討厭的別名「垃圾債券」,
達不到大多數投資機構「投資級或以上級別」或者「A級或以上級別」的最低要求

垃圾債券有違約的可能,那麼它們怎樣才能成為適合養老基金, 或捐贈基金持有的債券呢?

如果某個基金從一家投機級公司買進債券後該公司破產了,受托人如何避免明知高風險
偏要去做所導致的尷尬和指責?提示這類證券潛力的一個顯著線索可以在一家評級機構
對於B級債券的描述中找到「普遍缺乏理想投資的特點」

人們怎麼能夠在沒有任何價格參考的情況下全盤否定一個潛在投資類別呢?
這些債券後來的發展表明:如果沒有人持有某個債券,那麼對它的需求(以及價格)
只可能上漲,只需從絕對禁忌, 調整到可以容忍,債券就能有良好表現。


有什麼能比投資破產公司, 或極有可能破產的公司的債券, 更不靠譜、更令人不屑的?
誰會去投資一家已經證實缺乏財務可行性並且管理有缺陷的公司呢?
有責任感的人怎麼可能投資自由落體式下跌的企業呢?

當然考慮到投資者的行為方式,任何在某一時間點被認為是最差的資產,
都很有可能成為最廉價的資產。
便宜不需要與高品質有任何關係。
事實上令人望而卻步的低質量證券,價格往往更低。
它們鮮為人知,不被理解,也不受重視。
沒有人為它們說一句好話。


每項資產都是戴維·史文森在第11章中所談到的令人不安、貌似輕率的投資的典型例證……
因此,未來的二三十年,每項資產都將變成一項傑出投資。
我希望這些例子能夠提示你去哪裡尋找便宜貨。


便宜貨的價值在於其不合理的低價位, 因而具有不尋常的收益, 風險比率.
因此它們就是投資者的聖盃。
按照第2章的原則,這樣的交易不應該存在於有效市場中。
然而儘管便宜貨不合常規,但是那些人們以為可以消除它們的力量往往拿它們無可奈何。

我們是積極投資者,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可以通過識別好機會而擊敗市場。
許多擺在我們面前的「特殊交易」好到不像真的,避開它們是取得投資成功的關鍵。

因此,和許多事情一樣,促使一個人成為積極投資者的樂觀,以及對有效市場假說的懷疑,
二者必須保持平衡。


投資者可能會因心理弱點、錯誤分析或拒絕進入不確定領域而犯錯。
這些錯誤為能夠看到別人錯誤的第二層次思維者創造了便宜貨..





巴小智    2016.7.1






巴小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投資最重要的事閱讀心得15: 第11章 逆向投資》

在別人沮喪地拋售時買進、在別人興奮地買進時拋售需要最大的勇氣,
但它能帶來最大的收益~ 約翰·鄧普頓爵士

我只能用一個詞來描述大多數投資者—趨勢跟蹤者,
卓越投資需要第二層次思維,一種不同於常人的思維方式。
趨勢、群體共識是阻礙成功的因素,雷同的投資是我們要避開的。
由於市場的鐘擺式擺動或市場的週期性,因此取得最終勝利的關鍵在於逆向投資.

沃倫·巴菲特建議:
「別人對自己的事務越不慎重,我們對自己的事務越應慎重。」
他鼓勵我們做逆向投資者。洞察力以及紀律才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現實主義者的信條》
群體錯誤的邏輯性是明確的,甚至是幾乎可以測算的:
市場會發生劇烈的擺動,從牛市到熊市,從估價過高到估價過低。

市場走勢受群體 行為的驅動,牛市出現於買家比賣家更為活躍的時候。
市場極端代表著拐點,出現於牛市或熊市達到巔峰時, 此時買進或持有都很危險。
在達到由群體的信念所創造出來的市場極端時,大多數人都是錯的。
因此投資成功的關鍵在於逆勢而行:不從眾。
那些意識到他人錯誤的人可以通過逆向投資而獲利豐厚。

狂熱的買家或恐慌的賣家,匆忙地買進或急迫地賣出,過熱的市場或冰冷的市場,
高得過分的價格或者低得離譜的價格.這對我們的行為有何影響?

市場的高點產生於狂熱的買家佔據上風、價格被推高到難以超越的高度的時候。
市場的低點出現於恐慌的賣家佔據上風、急於以過後看來嚴重偏低的價格拋售資產的時候。
「低買高賣」是一句古老的名言,投資者卻常常反其道而行之。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逆向投資:在人們冷落時買入,在人們追捧時賣出.

 

當價格顯著偏離內在價值時,要有感知的能力,有足夠的意願去挑戰傳統智慧,
抵制市場永遠有效因而永遠正確的神話。你需要為這種果斷行為打下經驗基礎。
你必須得到擁護者的理解和支持。如果你對市場的鐘擺式擺動保持警惕,
你就有可能認出那些偶爾出現的機會。

 

《中庸之道》
我們永遠不知道市場的鐘擺能擺多遠,也不知道它在發生逆轉的時候會向反方向擺多遠,
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市場達到極端,它最終會擺回中點,由於影響市場的各種因素的易變性,
沒有任何工具是全靠得住的。

逆向投資並不是一種讓你永遠穩賺不賠的方法。

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值得下注的過度市場。即使市場過度發展,
記住,「估價過高」與「明天就會跌」是截然不同的。
市場可以被高估,也可以被低估,並且能夠將這種狀態維持一段時間甚至若干年。

僅僅做與大眾相反的投資是不夠的。
考慮到剛剛提到的逆向投資的各種困難,在推理和分析的基礎上,
辨別如何脫離群體思維才能獲利,必須在進行逆向投資的時候,
不僅知道它們與大眾的做法相反,還知道大眾錯在哪裡。
堅持自己的觀點,在損失遠高於收益的時候,才有買進更多的可能。

戴維·史文森對逆向投資的困難有著精彩的闡述。
建立並維持非傳統的投資組合需要有接受令人不安的特殊投資組合的能力,
投資成功需要堅定的立場,果斷決策的自信,才能賣出過度投機的股票,
買進估價過低的股票,輕率的承諾將招致失敗,
會將投資組合經理暴露於高買低賣的雙重危險之下。

積極管理策略~ 需要傳統機構採取非傳統的做法,這是一種很少有人能夠解釋清楚的悖論。

《投資組合的創新管理》
最終獲利最高的投資行為,是我們所定義的逆向投資:
在所有人賣出時買進,或者在所有人買進時賣出。
正如史文森所說,這種行為是孤獨並且令人不安的。
投資最有趣的一件事是它的矛盾性:最顯而易見、人人贊同的事,最終往往被證明是錯誤的。
投資者共識幾乎總是錯的, 投資背後群體意識的凝聚,往往會消弭其潛在的利潤…
一項「人人」都認為很好的投資,單從定義來講,它就不可能是這樣的。

 

如果人人都喜歡它,可能是因為它一直表現良好。事實上,迄今為止的優異表現往往是因為,
借用了未來的概念,因此它預示著較差的未來表現。

如果人人都喜歡它,那麼很有可能價格已經高到受人追捧的水平,增值空間可能相對較小
如果人人都喜歡它,那麼很有可能這一領域已經被徹底發掘過,便宜貨也所剩無幾了。
如果人人都喜歡它,一旦群體心理改變,尋求離場,就會面臨價格下跌的顯著風險。

 

傑出投資者能夠識別並買進價格低於實際價值的股票,
只有當多數人看不到投資價值的時候,價格才會低於價值。

約吉·貝拉有一句名言:「沒有人願意再光顧那家餐館了,因為它太擠了。」
買進人人喜歡的股票不會賺大錢,買進被大眾低估的股票才會賺大錢……

傑出投資有兩個基本要素:
1. 看到別人沒看到或不重視的品質(並且沒有反映在價格上)。
2.將這種品質轉化為現實(或至少被市場接受)。
傑出投資的進程始於投資者的深刻洞察,這就是為何成功投資者多寂寞的原因。

 

《人人都知道》
2007~2008年的全球信貸危機,這個教訓讓我有了新的理解:懷疑論也需要逆向思維。
投資懷疑論者通常是抗拒投資熱潮、牛市狂熱和龐氏騙局的一群人。

2008年10月中旬,全球信貸危機接近最低點的時候,我們正在耳聞目睹著以前不敢想像的事情:
雷曼兄弟公司、貝爾斯登公司、房地美、房利美以及美國國際集團的破產和接受緊急援助,
公眾對高盛集團及摩根士丹利公司生存能力的擔憂,以及股價的大幅下跌。

美國國庫券信用違約掉期保費的持續上漲。
極度風險規避造成的短期國庫券利率接近零點。
美國政府的財政資源是有限的,政府印刷鈔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雷曼兄弟破產後,顯而易見的……形勢正在不斷惡化,沒人知道這種情況會在什麼時候結束。 

在應對未來時,我們必須考慮兩件事:
第一,可能發生的事件;第二,實際發生的概率。
從眾, 並隨鐘擺而擺動, 只會帶給你長期平均表現,並讓你在極端市場下一敗塗地。

如果你相信別人都相信的故事,通常你會高買低賣。你會愛上無風險高收益的「銀彈」神話。
你會買進表現良好的股票,賣出表現不佳的股票。你會在崩潰期遭受損失,在恢復期錯失機會。
換句話說,你會成為一個循規蹈矩而不是標新立異的人,一個趨勢追隨者而不是逆向投資者。

懷疑態度是深入瞭解資產負債表、瞭解最新財務工程奇跡或那些不容錯過的故事的必要條件,
只有懷疑論者才能分得清聽起來不錯、實際也不錯,以及聽起來不錯、實則糟糕的東西。

簡單的解釋就是,之所以會在信貸危機中受到重創,是因為他們懷疑不夠或悲觀不夠。
在過度樂觀時,懷疑倡導悲觀;但在過度悲觀時,懷疑又會倡導樂觀。

隨著信貸危機在上周達到階段性高峰, 我發現極少人是樂觀的,絕大多數人有著不同程度
的悲觀。沒有人持懷疑態度,或者說沒有人認為「這個恐怖故事不太可能是真的」。
上周人們一直沒有積極買入,所以股價一跌再跌—俗話說「跳空」,一次下跌數點很多。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對別人所說的和做的保持懷疑。
消極的故事可能更令人信服,只有少數人相信的樂觀故事, 才有更大的盈利潛力。

 

《消極的局限性》
為了獲利,我們必須對頂峰時普遍的樂觀和谷底時盛行的悲觀持懷疑態度。

《試金石》
許多在2008年第四季度購買的不良債務, 在接下來的18個月竟然得到了50%~100%,
甚至更高的收益率。在那樣的艱難形勢下,買進是極端困難的一件事,但是當我們意識到
幾乎沒有人在說「不對,這事壞到不像真的」的時候,作出買進決定還是比較容易的。
在那個時刻,保持樂觀並大膽買進就是逆向投資的最佳表現。

逆向投資,富有挑戰性並令人不安,
儘管經驗豐富的逆向投資者會從與眾不同的立場中得到安慰。


舉例來說,每當市場崩潰時,
多數人就會說:「我們是不會去接下落的刀子的,那太危險了。」
「我們要等到塵埃落定,不確定性得到解決之後再說。」

當然他們所表達的意思是,他們不確定到底該怎麼做。

我敢肯定的一件事是,當刀子停止下落,塵埃已然落定,不確定性得到解決的時候,利潤豐厚的
特價股也將不復存在。當買進某種東西再次讓人感覺安穩的時候,它的價格也再不會那麼便宜。

因此,在投資中,利潤豐厚和令人安穩通常是矛盾的。
作為逆向投資者,我們的任務就是, 盡可能謹慎熟練地接住下落的刀子。
這也是內在價值的概念如此重要的原因。

如果我們對價值的認識能夠讓我們在別人都在賣出的時候買進,
那麼這就是以最低風險獲取最高回報的途徑!


 

巴小智     2016.6.24




 

巴小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資最重要的事閱讀心得14: 第10章 抵禦消極影響》

想得到更多的渴望、擔心錯過的恐懼、與他人比較的傾向、
群體的影響以及對勝利的期望... 結果不斷的重複錯誤。

無效性, 錯誤定價、錯誤認知以及他人犯下的過錯, 為優異表現創造了機會。
利用無效性是卓越的唯一方法。應該站在與那些錯誤相反的一邊。

 

為什麼會產生錯誤?
人類受心理和情感支配, 很多人會通過分析得出相似的結論,但是因各自
所受心理的影響不同,他們所採取的行動各不相同,
最大的投資錯誤是來自心理因素。它們大多歸屬「人性」之列。

第一個 侵蝕投資者成就的情感是~ 對金錢的渴望,尤其是當這種渴望
演變成貪婪的時候。
大多數人投資的目的是賺錢,有些人將投資視為一種
智力訓練,金錢也是衡量成功的標準。
金錢本身可能不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標,但它是人們財富的計量單位.

努力賺錢並沒有錯。
對利潤的渴望, 是驅動市場及整體經濟運轉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危險產生於渴望變成貪婪的時候,
貪婪時常驅使投資者加入逐利的人群,並最終付出代價。
貪婪與樂觀相結合,令投資者追求低風險高收益策略,高價購進熱門股票,
並在價格已經過高時抱著增值期望繼續持股不放。

事後人們才發現問題所在:期望是不切實際的,風險被忽略了。

第二個 心理因素是~ 與貪婪相對應的是恐懼。
恐懼是一種過度憂慮,妨礙了投資者採取本應採取的積極行動。

第三個 因素是~ 人們容易放棄邏輯、歷史和規範的傾向。
這種傾向使得人們願意接受任何能讓他們致富的可疑建議……只要說得通就行。

查理·芒格引用德摩斯梯尼的話作了點評:
「自欺欺人是最簡單的,因為人總是相信他所希望的。」
投資的目的是嚴肅的,在投資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懷疑…
剖析金融災難的時候有兩句話:「好到不像真的」和「他們在想什麼」

投資者往往在貪婪的驅使下,輕易地摒棄或忽略了以往的教訓,
約翰·肯尼思·加爾佈雷思說「極端短暫的金融記憶」

使得市場參與者意識不到這些復發性與必然性:相同或相似的情況再發生時,
通常會被年輕的, 超級自信的新一代當做金融領域以及更廣闊經濟領域的
創新發現而追捧。

當市場個體或一種投資技術, 獲得短期高額收益時,它通常會吸引人們的
過度崇拜。我將這種獲得高額收益的方法稱為「銀彈」

然而銀彈並不存在,沒有任何策略能夠帶來無風險的高收益率。
銀彈存在的信仰終會導致滅亡。

是什麼促成了銀彈信仰呢?
最初通常存在一定的事實基礎,這一事實被發展成冠冕堂皇的理論,開始四處遊說。
隨後這一理論帶來了短期利潤,無論是因為理論本身確有一定價值,還是僅僅因為
新信徒的購買行為推高了目標資產的價格。最後會出現兩種表象:

第一 存在一種獲得必然財富的方法;
第二 方法的效力引發狂熱。

就像沃倫·巴菲特2010年6月所說的那樣:
「居高不下的價格就像是一劑麻醉劑,影響著上上下下的推理能力。」
爆裂之後, 這種狂熱被稱為"泡沫"

第四個造成投資者錯誤的心理因素是 "從眾"
即使群體共識存在顯而易見的荒謬, 而不是堅持己見的傾向。

在《市場是怎麼失敗的》一書中阿希教授在20世紀50年代所做的經典心理實驗。
阿希請被測試組對看到的情況作出判斷,正如阿希說『我們對他施加了兩種
相反的力量:他自己的感覺,以及同組人一致的群體意見。』」

真正的受測對像忽略自身所見與同組人保持一致的比率很高,
即使其他人明顯是錯誤的。這個實驗顯示了群體的影響力,它啟發我們,
應該對群體共識的正確性持保留態度。

「就像所羅門·阿希20世紀50年代視覺實驗中的參與者一樣,」
「許多不贊同市場共識的人會感覺受到了排斥。
    最終真正瘋狂的,是那些不懂市場的人。」

第五個心理影響是 "嫉妒"。
無論貪婪的負面力量有多大,它還有激勵人們積極進取的一面,
在投資領域,投資者大多難以坐視別人賺錢比自己多這一事實。

第六個關鍵影響因素是"自負"。
在下列事實面前保持客觀和審慎具有極大的挑戰性:
善于思索的投資者會默默無聞地辛苦工作,在好年份賺取穩定的收益,
在壞年份承擔更低的損失。
他們避開高風險行為,因為他們非常清楚自己的不足並經常自省。
在我看來,這是創造長期財富的最佳準則, 在短期內不會帶來太多的滿足。
謙卑、審慎和風險控制路線並不那麼光鮮亮麗。投資往往是一種魅力藝術。

最後一種我稱之為"妥協" 
常出現在週期後期的投資行為特徵。投資者會盡他們的最大努力堅持
自己的信念,但是當經濟和心理壓力變得無法抗拒時,他們放棄並跟風倒。

一般來說,踏入投資業的人都聰明過人,學識豐富, 見多識廣並精於計算。
他們精通商業和經濟的微妙之處,也瞭解複雜的理論。
多數投資者都能夠得到關於價值和前景的合理結論。
但是還有心理因素和群體影響的介入。

在大多數時間裡,資產被估價過高並持續增值,或者被估價過低並持續貶值。
最終這種傾向會對投資者的心理, 造成不利影響。

你捨棄的股票別人在賺錢,你買進的股票在日益貶值,你認為危險或者
愚蠢的概念,熱門新股、無收益的高價科技股、高槓桿的抵押貸款衍生品,
日復一日地被宣揚與傳播著。隨著定價過高的股票走勢更好,或者定價過低的
股票持續下跌,正確做法變得更加簡單:賣掉前者,買進後者。但是人們不這樣做。

自我懷疑的傾向與別人成功的傳聞混雜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使投資者作出
錯誤決定的強大力量,當這種傾向持續時間加長時,力量的強度也會增大。
這是另外一種我們必須對抗的力量。

得到更多的渴望、擔心錯過的恐懼、與他人比較的傾向、這些因素幾乎是普遍存在的。
它們對大多數投資者的結果就頻繁的不斷重複發生的錯誤。

 

我們一直在這裡談論的是:貪婪、恐懼、自欺、自負

20世紀90年代是股市的全盛期。年平均收益率達20.8%。
這樣的結果足以讓投資者產生樂觀情緒,欣然接受看漲題材。

最初幾年成長股的表現比價值股略好, 可能是已經在80年代取得良好業績的價值股,
沖高回落所致, 同樣提高了投資者高度重視公司成長潛力的意願。


投資者為技術創新著迷。科技企業家和電信企業家受到追捧。
科技股上漲,吸引更多人買進,股價繼而進一步上漲,像往常一樣表現為不可阻擋
的良性循環進程。因為公司表現好,所以科技股的表現將勝過其他股票。
更多的科技股將被納入股指中,它們在經濟中重要性將不斷提高。

指數基金和模仿指數的隱蔽型指數基金將買入更多的科技股,積極投資者也將跟進。

更多的人會制訂401(k)養老計劃,提高投資組合中股票的比重,以及科技股
在股票中的比重。因此科技股必須上漲,而且上漲速度必須超過其他股票,
只有這樣才會繼續吸引更多的購買。

所有現象都在短期內發生了事實,助長人們對這一理論的輕信。

IPO首次公開募股的科技股, 在發行首日就上漲數十甚至於數百個百分點,
必勝者的姿態,尋求IPO成為普遍的狂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IPO特別有蠱惑性。

 

大致情形如下:
辦公室裡坐你隔壁的傢伙告訴你他在買一個IPO。你問他這個公司是幹什麼的。
他的經紀人告訴他發行首日股價會翻番。你說這很荒謬。一星期後他告訴你,
他的股票沒有翻番, 而是變成了原來的3倍,但他仍然不知道這個公司是幹什麼的。

幾次之後,這個過程開始變得令人難以抗拒,你知道這毫無道理可言,
但是你不想繼續讓人感覺你像個傻子似的。典型的妥協表現是,
接下來的某公司的IPO你買進了幾百股……並且因為你這樣的新買家的買入行為,
這把火有越燒越旺的勢頭。

投資了成功的創業企業的風險投資基金吸引了高度關注和大量資金。
谷歌上市那年,為它提供種子資金的風投基金上漲了350%。

科技股投資者的智慧得到了媒體的盛讚。受經驗和懷疑的限制最少的人,
因而也是賺錢最多的人,大多30甚至20多歲。他們的成功只不過受益於非理性市場,

前面關於所有的泡沫都始於一點點事實的見解嗎?在這個的例子中,
科技的巨大潛力就是事實的種子,隨之而來的看漲理論為之添加了肥料,
看似永不停息的價格上漲進一步推波助瀾。

對科技、電子商務和電信股票的狂熱追捧,都源自這類公司的潛力。
挑戰在於指出它們中哪一個是制勝投資,以及它們現在實際價值幾何……
現在說科技、互聯網和電信即將盛極而衰好比螳臂當車,但它們已經從
巨大的繁榮中受益,應抱著懷疑的態度審視它們。

每當投資熱過氣的時候,《華爾街日報》就會用一張表格來顯示由此造成的損失,
典型股票通常會跌90%或更多。

在科技泡沫破滅的時候,表格上顯示的損失在99%以上。
科技發展的確已經改變了世界。成功企業有著巨大的價值,報紙業和CD業等行業
受到了深遠影響。但同樣顯而易見的是,投資者在泡沫中往往置常識而不顧,
他們忽略了很多事實:並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會成功,股市會有漫長的震盪過程,
提供免費服務難以盈利,以高市售率
(因為沒有利潤,所以不能用市盈率)定價的虧損公司的股票有著巨大的風險。

貪婪、興奮、不理性、喪失懷疑以及忽視價值,令人們在科技泡沫中損失慘重。
它還使許多聰明過人、訓練有素的價值投資者在泡沫破裂的歲月裡看起來愚蠢不堪。

避免在泡沫中賠錢的關鍵是,當貪婪和人為錯誤導致積極因素被高估、消極因素被忽視時,
"拒絕跟風"。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棄權的人並不多,在暴跌中恐懼過度的投資者來說,
關鍵是避免賣出, 也許更恰當的做法是買進。

(泡沫不一定是崩潰的必然結果,但崩潰一定是泡沫的必然結果。)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科技泡沫時,抵制買進的誘惑很難,在信貸危機全面展開時,
抵制賣出的慾望更難, 此時買進的難度還要更勝一籌。

投資者究竟要如何對待這些促使他們作出愚蠢投資的心理衝動呢?
首先認識它們,這是我們獲得勇氣的第一步。
其次, 要現實, 免疫的投資者會將自己置於危險境地。

如果這些因素的影響大到改變整個市場,憑什麼它們不會影響你?
如果一個牛市強大到可以令成年人無視過高的估價, 甚至承認永動機的可能性,
憑什麼它不會對你產生同樣的影響?

如果一個無限損失的故事恐怖到令別人廉價拋售,又有什麼能阻止它不令你做同樣的事情?

在別人都在買進、專家態度樂觀、上漲理由充分、價格不斷飆升、風險最高的人,
不斷獲得巨額收益的鼎盛期,抵制買進是很難的(賣出更難)

相反在股市跌入谷底、
持股或買進似乎會帶來全盤損失的時候,抵制賣出也是很難的(買進更難).

簡單的解決方案是不存在的:沒有告訴你市場已經擺向非理性極端的公式,
沒有保證你永遠做出正確決策的完美工具,也沒有保護你不受消極情緒影響的魔法藥丸。

正像查理·芒格說的:「沒那麼簡單。」

該用什麼樣的武器提高自己的勝算呢?
對內在價值有堅定的認識。
當價格偏離價值時,堅持做該做的事。
足夠瞭解以往的週期— 

 

要提高自己在投資上的勝算,要透過閱讀和跟是老手交談,以了解過去的股市週期。
從中知道當市場過度膨脹(泡沫)或者過度萎縮(下跌導致恐慌),
都會懲罰一般投資人,而不是對投資人有益。

透徹理解市場對極端市場投資過程的潛在影響一定要記住,
當事情看起來「好到不像真的」時,它們通常不是真的。

當市場錯誤估價的程度越來越深以致自己貌似錯誤的時候,願意承受這樣的結果.

與志趣相投的朋友或同事相互支持.
這些方法並不一定奏效,但它們能夠賦予你可以一搏的機會!

 

巴小智     2016.5.31




 

巴小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投資最重要的事 閱讀心得13: 第9章 鐘擺意識》



當形勢良好、價格高漲時,投資者迫不及待地買進,把所有謹慎忘在腦後。
隨後,當四週一片混亂、資產廉價待沽時,他們又完全喪失了承擔風險
的意願,迫不及待地賣出。


鐘擺式擺動的投資者態度與行為:
證券市場的情緒波動類似於鐘擺的運動。雖然弧線的中點最能說明
鐘擺的「平均」位置,但實際上鐘擺停留在那裡的時間非常短暫。
相反,鐘擺幾乎始終在朝著或者背離弧線的端點擺動。
但是,只要擺動到接近端點,鐘擺遲早必定會擺回中點。

事實上,正是朝向端點運動本身為回擺提供了動力。

投資市場遵循鐘擺式擺動:
處於興奮與沮喪之間。處於值得慶祝的積極發展與令人困擾的消極發展之間。
因此,處於定價過高與定價過低之間,這種擺動是投資世界最可靠的特徵之一,
投資者心理顯示,他們花在端點上的時間似乎遠比花在中點上的時間多。

貪婪與恐懼、看待事物的樂觀與悲觀、對未來發展的信心與否、輕信與懷疑、
風險容忍與風險規避之間,也存在鐘擺式擺動,

最後這一點, 對待風險的態度上的擺動,是貫穿許多市場波動的主線。

風險規避是理性市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鐘擺所處的位置尤為重要。
不恰當的風險規避,是市場過度泡沫或嚴重崩潰的主要原因。
說缺乏風險規避就是泡沫的必然標誌有些過於簡單化並不為過。
投資者在市場崩潰的時候會恐懼過度。
即使價格已經完全反映悲觀情緒、估價已經低得離譜,
過度的風險規避也會導致他們仍然不敢買進。


貪婪與恐懼的循環是對待風險的態度改變所致,
貪婪盛行意味著投資者更安於風險和以獲利為目的而承擔風險的認知。
相反,普遍恐懼則意味著對風險的高度厭惡。
學者們認為投資者對待
風險的態度是一成不變的,但實際上它的波動性非常大。


金融理論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投資者是風險規避的」投資者「不喜歡」風險,
若要他們承擔風險,必須以更高的預期收益來引誘賄他們。


從高風險投資中獲得可靠的高收益是一對矛盾,但人們有時會忽視這些警告
而過分安於風險,從而導致證券價格中包含的風險承擔溢價不足以補償所承擔的風險, 

當投資者風險容忍過度時,證券價格體現的是更高的風險,而不是收益。
當投資者過度規避風險時,價格體現出來的收益高於風險。


《中庸之道》對待風險的態度是所有鐘擺式擺動中最強勁的一個。風險:虧損的風險
和錯失機會的風險,大幅消除其中任何一個都是有可能的,但二者是不可能被同時消除的。

理想狀態下投資者會使兩者達到平衡。但當鐘擺擺動到最高點時,一種風險
或另一種風險一次又一次地佔據上風。


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年初,隨著一切進展順利、資本市場洞開,很少有人
預料到損失可能就在眼前,許多必然存在的風險被拋諸腦後,投資者擔心的是自己可能會
錯失機會,沒有虧損的擔憂,他們也就不再看重低價買進、適當的風險溢價或
投資者保護。簡而言之,他們當時的表現過於積極。


2007年年末及2008年,隨著信貸危機全面展開,人們開始擔心世界金融體系徹底崩潰。
沒有人再為錯失機會而憂心忡忡,鐘擺已經擺動到人們只怕賠錢的位置,
投資者又恐懼過甚、賣出過急,投資組合的建倉也過於保守。


過去幾年所發生的一切為我們提供了見證鐘擺式擺動,
以及大眾如何在錯誤時間做錯誤事情的清晰機會。
當形勢大好,價格高漲時,投資者迫不及待地買進,把所有謹慎忘在腦後,
當四週一片混亂、資產廉價待沽時,他們又完全喪失了承擔風險的意願,迫不及待地賣出。


牛市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少數有遠見的人開始相信一切會更好。
第二階段,大多數投資者意識到進步的確已經發生。
第三階段,人人斷言一切永遠會更好。
不必再浪費時間搜腸刮肚了,他已經說得非常全面,關鍵是領悟其中的含義。

市場有自身的規律,由投資者心理改變(而不是基本面改變)所致的市場評估指標的改變,
是引起大多數證券價格短期變化的原因。投資者心理的變化也呈鐘擺式擺動。


形勢嚴峻時股票最便宜。沮喪的前景令投資者裹足不前,只有少數精明勇敢的便宜貨
獵手願意建立新的部位。


前景明朗起來。人們開始意識到正在發生的進步,成為買家不再是那麼難以想像的
一件事。隨著經濟與市場脫離危險,人們買進股票的價格逐漸反映股票的公允價值。


受到經濟以及企業表現進步的鼓舞,人們開始踴躍地推測未來。
人群激動(並且嫉妒)於早期投資者斬獲的利潤,迫切希望分一杯羹。
他們無視事物的週期性,斷言收益將永遠存在。
這就是「智者始而愚者終」這句古老諺語的原因。
在大牛市的最後一個階段,人們開始假設繁榮期將永遠存在,並願以在此基礎上
確立的價格買進股票。


《你不能預測,但你可以準備》在我初次瞭解牛市三階段的35年之後,
在次貸的缺陷已經暴露、人們擔心危機將會蔓延全球之後,我總結出了它的對立面


熊市的三個階段:
少數善於思考的投資者意識到,儘管形勢一片大好,但不可能永遠稱心如意。
大多數投資者意識到勢態的惡化。
人人相信形勢只會更糟。

《潮退了》
市場按部就班地邁入第三階段。崩潰的第一步—雷曼兄弟公司的破產,對貝爾斯登、
美林銀行、美國國際集團、房利美、房地美、美聯銀行和華盛頓互惠銀行的合併
或援助—已經發生了。
投資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認同「人人相信形勢只會更糟」的
第三階段,許多資產類別的鐘擺式擺動,2008年下跌到最低點投資機會出現,
到2009年獲利是有史以來我見過的幅度最大的擺動。


在鐘擺的一個極端,最黑暗的極端,人們需要強大的分析力、客觀性、決斷力乃至想像力,
才能相信一切將會更好。
少數具備這些能力的人能夠在極低風險的基礎上獲得高額利潤。
但在另一個極端,當人人開始推測未來、價格永遠以不可思議的速度上漲時,
痛苦損失的基礎已悄然奠定。


恐懼與貪婪是兩個極端,多數時候鐘擺應處於兩極之間,但它在中點停留的時間並不長。
投資者心理是主要因素,在它的影響下,鐘擺通常處於擺向端點或從端點擺回的過程中。


鐘擺不可能永遠朝向某個端點擺動,或永遠停留在端點處(儘管擺幅越接近最大時,
人們越傾向於將之視為永恆狀態)。


與鐘擺類似,投資者心理朝向某個極端的擺動,最終會成為促進反方向回擺的力量。
積聚的能量本身就是回擺的原因 

自端點擺回的速度通常更快,比朝向端點擺動的時間要短得多。
(氣球洩氣比進氣快得多)
在多數市場現象中,類鐘擺模式是明確存在的。不過正像週期的波動一樣,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
鐘擺擺動的幅度。
令擺動停止並回擺的原因。
回擺的時機。
隨後朝反方向擺動的幅度。

在牛市階段……最終,它們會讓位於恐懼、悲觀、謹慎、疑惑、懷疑、警惕、
風險規避和保守……崩潰是繁榮的產物。


《現在又如何》能夠肯定的是,極端市場行為會發生逆轉。
相信鐘擺將朝著一個方向永遠擺動,或永遠停留在端點的人,最終將損失慘重,
瞭解鐘擺行為的人則將受益無窮!

巴小智   2016.5.6




巴小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投資最重要的事 閱讀心得12: 第8章 關注週期 》

萬物皆有週期是至關重要的,週期永遠勝在最後,任何東西都不可能
朝同一個方向永遠發展下去。樹木不會長到天上。很少有東西歸零。
堅持以今天的事件推測未來是對投資者健康最大的危害。

 

在投資界浸淫的時間越長,對事物的基本週期要越重視,
三商美邦人壽的廣告語「你不能預測,但你可以準備」
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但是我們可以為可能性作好準備.
 

投資完全有把握的事非常少,價值可以消失,預測可能出錯,環境可以改變
「有把握的事」可能失敗。但無論如何,我們能把握住的概念有二:

法則一:多數事物都是週期性的。
法則二:當別人忘記法則一時,某些最大的盈虧機會就會到來。


很少有事物是直線發展的。事物有進有退,有盛有衰。
有些事情可能開始進展很快然後慢下節奏,有些事情可能開始慢慢惡化
然後突然急轉直下。
事物的盛衰和漲落是基本原理,經濟、市場和企業同樣是起伏不定。


世界具有週期性的根本原因是人類的參與,人是情緒化並且善變的,
缺乏穩定性和客觀性。客觀因素在週期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量化關係、世界性事件、環境變化、技術進步和企業決策等因素,
而心理學作用於這些因素,導致投資者反應過度或反應不足,
並由此決定了週期性波動的幅度


當人們對事物發展方向滿意、對未來前景樂觀時,這會強烈影響到
他們的行為, 所有這一切都可能會在一秒鐘之內發生逆轉。

一位電視評論員:「昨天的一切市場利好對今天的市場都沒好處。」
週期的極端性主要源自人類的情緒與弱點、主觀與矛盾。
 

週期是自我修正的,週期的逆轉不一定依賴外源性事件。
週期的發展趨勢本身就是造成週期逆轉,而不是永遠向前的原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信貸週期,它具有必然性、極端波動性,也具有為適應它的投資者
創造機會的能力,只要經濟有微小波動,就能導致信貸可得性的巨大波動,
並對資產價格及其背後的整體經濟造成巨大影響,過程很簡單:

經濟進入繁榮期。
資金提供者增多,資本基礎增加。
壞消息極少,因此貸款風險與投資風險似乎已經減少。
風險規避消失。
金融機構開始擴大業務,確切地說,提供更多資本。


金融機構通過降低必要收益,如降息、降低信貸水平、為特定交易提供
更多資本以及放寬信貸條款來爭奪市場份額,資本提供者開始為
不具備資格的借款人和項目提供資本。
正如《經濟學人》所說的:「最壞的貸款出現在最好的時候。」
這一行為導致了資本損耗,即資本投資項目的資本成本超過其資本收益,
最終導致沒有資本收益,當達到這個點時,前面所描述的上升段,
週期的上升部分開始出現逆轉, 損失導致借款人畏難迴避。
 

風險規避增加,伴隨著利率、信貸限制與條款要求的提高。
可得資本減少,在週期的谷底,只有資質好的借款人才能借到資本。
企業迫切需要資本。借款人無法展期債務,導致債務違約及企業破產。
這一過程導致並加劇經濟萎縮。
 

這一過程在達到極點時將會再次發生逆轉。
因為貸款或投資的競爭較低,所以高收益與高信譽成為可能。
為了獲取高收益,逆向投資者會在這個時候投入資本,有吸引力的潛在收益
開始吸引資本。這樣,經濟復甦得到推動。

週期具有自我修正的能力。信貸週期通過上述過程自我修正,
而信貸週期是驅動經濟週期波動的因素之一.

下次有危機的時候四處看看,你也許能找到一位貸款人。資本提供者的姑息縱容
常常為金融泡沫推波助瀾。近期有大量寬鬆信貸導致繁榮繼而崩潰的著名例子:
1989~1992年的房地產,
1994~1998年的新興市場,
1998年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
1999~2000年的電影會展業,
2000~2001年的風險投資基金和電信公司。

在這些例子中,貸款人和投資者提供了過多的低息貸款,結果導致信貸
過度膨脹和大規模虧損。在電影《夢幻之地》一個聲音告訴凱文·科斯特納:
「你建好了,他們就會來。」

在金融領域裡,只要你提供低息貸款,就會有人去借、去買、去建,
通常漫無紀律帶來不良後果.週期永遠不會停止,經濟會隨消費者花費的
多少而起落,會對經濟因素或外源性事件作出情緒化的反應。
企業會在週期上行時期待美好未來,從而擴充設備和存貨,
當經濟向下時,一切都將變得不堪重負。

 

資本提供者會在經濟繁榮期過於慷慨,以低息貸款縱容信貸膨脹,
當事態不妙時,他們又把韁繩收得太緊。投資者會在業績好時高估經濟,
在遇到困難時低估經濟。


每隔10年左右,人們便會斷言週期性的結束.他們認為繁榮期會永無止境
滾滾向前,或者不良趨勢將得不到遏制,他們談論的是「良性循環」或
「惡性循環」週期永遠自發地朝著某一方向發展.

 

《華爾街日報》上報道過一個正在逐漸達成共識的觀點:
「從會議室到起居室,從國家機關到交易場所,一個新的共識正在形成:
大而壞的商業週期已經被馴服了。」
在那之後的許多年裡,真的出現過穩定而缺乏週期性的經濟環境嗎?
1998年的新興市場危機、2002年的經濟衰退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又當作何解釋呢?
 

認為週期性已經結束的思維是基於一個「這次是不同的」的危險的前提,
這6個字應該令任何瞭解過去、知道這種錯誤在不斷重演的人心懷恐懼
—或許還預示著贏利機會。我最喜歡的書是一本名叫「哦,真的嗎?」
的小冊子,編著於1932年,內容是大蕭條前的商界人士和政治領導人的
智慧,書中:專家們對不受週期約束的經濟的預測也從來沒有停止過.
 

當前的繁榮是不會中斷的(邁倫·E·福布斯~ 雅路汽車公司總裁)

我不得不對「這個國家的繁榮必須而且必定會在未來減少和消退」
的說法發出反對的聲音。(E·H·H·西蒙斯,紐約證券交易所總裁)

我們不過處在一個將載入史冊的黃金時代的起點。
(歐文·T·布什,布什端子公司總裁)

國家的基本事務都建立在一個健全而繁榮的基礎上(赫伯特·胡佛總統)

當一個上行趨勢或下行趨勢持續的時間很長到達極端時,人們開始說
「這次是不同的」,舊規則仍然適用,週期重新開始了,
樹木沒有長到天上,也很少有東西歸零,但大多數現象是有週期性的。


結論是:
證明「一切會更好」的最佳時機是存在的,那就是當市場觸底、
人人都以廉價拋售的時候, 危險發生在市場創紀錄地觸及既往從未達到過的
高點的時候。這種情況過去有,未來也會發生.


無視週期並推算趨勢是投資者所做的最危險的事情之一。
當投資新手第一次看到這種現象的時候,他們會以為以前從未發生過的事~
週期的中斷, 有可能要發生了, 當這種現象第二次、第三次出現時,
驗豐富的投資者就應該意識到,週期是永遠不會中斷的
應該將這種認識轉化為自身的優勢.


下一次當你面對一個以「週期已經中斷」為基礎而建立的交易時
要記住它永遠是一個失敗的賭注!



巴小智      2016.4.17




 

巴小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投資最重要的事 閱讀心得11: 第7章 控制風險 》投資者的工作是以營利為目的聰明地承擔風險,這是最好的投資者與其他投資者之間的區別。
傑出投資者之所以傑出,是因為他們擁有與創造收益的能力同樣傑出的風險控制能力。

高絕對收益比高風險調整後收益的辨識度更高,更有誘惑力。通常傑出投資者, 是承擔著與其賺到的收益不相稱的低風險的人。傑出投資者,沃倫·巴菲特、彼得·林奇、比爾·米勒和朱利安·羅伯遜,他們出色的投資記錄源於數十年沒有大虧,不僅是高收益。
他們都有一兩年表現不佳的時候,但他們應對風險的能力與他們賺取收益的能力一樣強。

無論風險控制取得怎樣的成績,在繁榮時期是永遠也表現不出來的,因為風險是隱蔽不可見的。
風險是觀察不到的,能觀察到的是損失,而損失通常只在風險與負面事件相碰撞時才會發生。

風險是出現問題時發生損失的可能性。只要一切運轉正常,就不會發生損失。只有在環境中出現負面事件時,風險才會造成損失。

有利環境只是當天(或當年)可能實現的環境之一。過去沒有出現不利環境
不代表不需要風險控制,即使結果顯示當時可以不必進行風險控制。

即使沒有發生損失,風險也有可能存在,沒有損失並不一定意味著投資組合是安全的。風險控制可以在繁榮時期存在,但它是觀察不到的,因為得不到驗證,所以風險控制是得不到認可的。只有經驗豐富的觀察家才有可能在繁榮期審視投資組合,並預測它是低風險性的還是高風險性的。

風險控制在繁榮期是觀察不到的,但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由盛轉衰是輕而易舉的。無效市場的優勢在於投資經理可以將特定風險作為基準,並在此基礎上取得更好的收益率。
一個訓練有素的投資者在無效市場中取得與基準相同的收益,同時承擔更低的風險,我認為這才是了不起的成就

通過在給定收益下承擔更低的風險來實現更高的收益的。降低風險是投資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礎,所以我認為這一概念應得到更多的重視。在取得牛市收益的同時承擔低於市場的風險, 絕非易事。

《收益、絕對收益與風險》
優秀的投資者獲得的收益可能不比別人高,但在實現同等收益的前提下承擔了較低風險(或以相當低的風險實現了稍低於其他人的收益)。

在市場平穩或上漲時,我們無從得知投資組合的風險有多大。
沃倫·巴菲特的~ 除非潮水退去,否則我們無從分辨游泳者誰穿著衣服,誰又在裸泳。
以較低風險實現與其他風險承擔者相同的收益是一項傑出成就,但這種微妙而隱性的成就,只有經過複雜的判斷才能被體會到。

在市場繁榮期,有風險意識的投資者必須用自己是在知道投資組合中存在風險的情況下而獲利的想法來滿足自己,即使風險控制是不必要的。就像房屋業主,買下保險並為得到了適當的保護而感覺良好……即使當時沒有發生火災。

控制投資組合風險是一項非常重要而有價值的工作。
承擔風險而不自知,可能會鑄成大錯,但這正是人們在買進風靡一時、備受推崇、「絕不可能出問題」的證券時不斷在重複的事。

另一方面,以營利為目的聰明地接受公認的風險是最明智、最有利可圖的投資的基礎—即使大多數投資者將其視為危險性投機而迴避。投資者的工作是以盈利為目的~聰明地承擔風險, 能夠出色地做到這一點,是最好的投資者與其他投資者之間的區別。

以營利為目的聰明地承擔風險是什麼意思呢?
讓我們以人壽保險為例。在知道人人都會死亡的前提下,
美國人壽保險公司—美國最保守的公司—怎麼為人們的生命提供保險呢?
他們知道風險。他們知道人人都會死亡,因此在他們的算法裡已將這一事實考慮在內,他們能夠分析風險。他們會請醫生評估申請人的健康狀況,他們能夠分散風險。
他們有意識地混合了不同年齡、性別、職業,居住地的投保人,以保證自己不會遭遇罕見事件與大規模損失。他們確信會為承擔風險得到良好補償。
他們設定的保費能夠確保他們在投保人以精算表上的平均年齡死亡時盈利。

我們努力識別風險。考慮到我們的工作涉及到不少被某些人簡單地稱為「高風險」的資產,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高風險資產如果足夠便宜,就能成為好的投資。
關鍵在於知道何時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很簡單:以營利為目的聰明地承擔風險,長期反覆成功的記錄就是最好的驗證。

《風險》
儘管風險控制非常重要,但風險承擔本身談不上明智與否,它是多數投資策略和投資利基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如果你有足夠的技術協助你獲得更有利的利基,那就最好不過了。但是潛在隱患也很多,這些隱患是必須要避免的。
謹慎的風險控制者他們明白未來可能包含一些負面結果,但不知道結果會壞到什麼程度,也不知道結果發生的精確概率是多少,最大的難題是無從知曉「多壞算壞」,繼而造成決策失誤。

2004~2007年金融機構玩了一場高風險遊戲,就是因為他們假設的損失與波動太低了。他們說:「這些東西是有潛在風險的。房價漲得太高了,抵押貸款太容易拿到了,所以房價可能會普遍下跌。所以我們承擔的風險只要達到取得過去的業績所承擔風險的一半即可。」

我們也將會看到一派完全不同的景象。「他們應該作更保守的假設」說起來容易,但是要保守到什麼程度呢?你不可能在最壞情況假設的基礎上經營企業,否則你什麼事都做不了,「最壞情況假設」的說法並不確切,除非完全損失,否則最壞情況是不存在的。

2008年的新聞頭條裡充斥著各種實體大規模虧損甚或倒閉的消息,因為其資產是
槓桿買進的……這些投資者所承擔的槓桿可能適用於中等波動的資產,但他們卻將槓桿用到有史以來波動性最大的資產上面.


如果每個投資組合都必須具備承受我們今年(2008年)所目睹的這種程度的衰退的能力,那麼可能人們槓桿都不採用了。這是一種合理的反應嗎?
(事實上,即使不用槓桿,可能也沒有人在這些資產類別上投資。)

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都是基於可能發生的事件來作決定的,而可能發生的事件是以過去經常發生的事件為基礎。即使意識到異常罕見的事件有發生的可能,為了付諸行動,我們也要做出合理的決策。如果回報豐厚,我們會有接受這種風險的心理準備

黑天鵝」事件偶有發生,如果我們總說
「不能做這,不能做那,因為結果可能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壞」那麼我們將一事無成。

對於大多數事件你不能作最壞情況的準備。做好應對幾十年一遇的事件的準備應該就夠了。

《波動+槓桿=炸藥》
風險控制是規避損失的最佳方法,風險規避則很有可能會連同收益一起規避。
在時機、形勢和價格都合適的情況下,我們歡迎風險。我們能輕而易舉地規避所有風險.

德勤公司的裡克·芬斯頓在一篇文章
「當企業風險變為個人風險時」《企業董事》裡所說的話昇華了本篇備忘錄的主旨:
「你需要感到安慰的是…風險和風險敞口是可以理解的,是可以適當管理的,
是可以對所有人更加透明的…這不是風險規避,這是風險智能。」

《風險》
貫穿長期投資成功之路的,是風險控制而不是冒進。
在整個投資生涯中,良好的風險控制是優秀投資者的標誌!




巴小智        2016.3.20

巴小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投資最重要的事 閱讀心得10: 第6章 識別風險 》



現在體系過於穩定,我們要用更多的槓桿和風險承擔來降低它的穩定性
~ 邁倫·斯科爾斯

風險在經濟衰退以及經濟由盛轉衰時 增大,與此相反,認為風險在經濟上升時增加,
並且隨著經濟失衡的擴大在衰退期化為現實的想法,可能更為有益~ 安浩德

無論基本面有多好,人類的貪婪與犯錯傾向都會把事情搞得一團糟.
傑出的投資是~ 創造收益和控制風險並重,能識別風險,控制風險.

識別風險往往從投資者意識到掉以輕心, 盲目樂觀並因此對某項資產出價過高時開始

高風險伴隨高價格出現, 高價時不知規避反而蜂擁而上都是風險的主要來源,
洞察價格與價值之間的關係,是成功應對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市場被推高,以致價格意味著更多的損失,風險就增加了,
應對風險從識別風險開始,潛在收益增長,代表了對新增風險承擔的補償,
投資者不應期望在不承擔新增風險的情況下獲得增值收益。

風險容忍是成功投資的對立面。
當人們不再擔心風險的時候,他們會在不要求補償的情況下接受風險……
風險溢價就不復存在,相信沒有風險本身就是最大的風險,

2005~2007年,在相信風險已被消除的信念下,價格高達泡沫水平,
從而導致投資者採取了事後被證明是冒險的行動。這是所有過程中最危險的一環,
並且有顯著的復發傾向。

《養老金與投資》雜誌:
「更好的安全裝備可能吸引登山者承擔更多的風險—實際上會令他們更不安全。」
市場的風險水平源自參與者的行為,只有在投資者行為審慎時,風險才會較低,
風險是不能被消除的,它只能被轉移和分散

認為風險已經消失的看法是最危險的風險源頭之一,也是促成泡沫的主要因素,
近期危機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投資者對新奇、複雜、危險的事情的涉足比以往
任何時候都多,他們相信得太多,擔心得太少,以至於承擔的風險過多.

「擔憂」「不信任」「懷疑」「風險規避」是一個安全的金融體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擔憂」能夠阻止高風險貸款的發放,阻止企業超出付息能力的過度借款,
阻止投資組合過度集中,阻止未經證實的計劃成為受人追捧的狂熱,
當「擔憂」和「風險規避」適時出現時,投資者會懷疑並進行調查、
審慎行動,人們就不會進行高風險投資了,當投資者有效地規避風險時,
市場才會提供適當的風險溢價.

投資風險主要源自~過高的價格,過高的價格往往源自過度樂觀、
懷疑不足以及風險規避不足, 投資的思維過程是一個連鎖過程,
每一項投資都會設定下一項投資的要求

假設30天國庫券的利率是4%。投資者說:「如果要我拿出錢買5年期國庫券,
那麼我需要5%的利率。如果買10年期國庫券,我必須得到6%的利率。」
到期日較長時,投資者會要求更高的利率,因為他們關心購買力風險這就是為何
收益率曲線, 通常隨著資產壽命的增長而向上傾斜的原因。

「如果10年期國庫券的利率是6%,那麼除非A級企業承諾7%的利率,
否則我是不會買進它的10年期債券的。」這就引入了信用利差的概念。

非投資級債券的情況如何呢?
「除非我能得到的利率超過相同到期日國庫券利率600個基點,否則我是不會碰
高收益債券的。」因此高收益債券需要12%的利率,即與國庫券之間達到6%的利差,
才能吸引買家。

「如果我能從股票上賺到10%的收益,那麼我需要15%的收益率才能接受缺乏
流動性和確定性的房地產。如果是進行收購,收益率要達到25%……30%的收益率
才能誘使我去進行風險投資,因為風險投資的成功率非常低」

「不管價格怎樣,我都不會碰它」已經轉變為「對我來說它似乎是一項可靠的投資」。
這一「富集」過程最終導致投資者行為散漫、槓桿濫用以及對各種類型投資工具的
強烈需求, 這些結果在推高價格,減少預期收益的同時,還創造了一個高風險環境,

風險對投資者來說極為重要,特別是當投資者情緒高漲的時候,多數人通常願意進行
高風險投資,因為傳統、安全的投資的承諾收益少得可憐。儘管對安全投資缺乏興趣
並接受高風險投資的行為,已經導致風險–收益曲線的斜率相當平緩。

近期市場隨著利多因素上漲,並輕易從利空因素的影響中恢復。我看到市場上
很少有人們急於擺脫的資產,強制賣家寥寥無幾;相反,人們對多數資產都有著
強烈的需求。因此,我知道在證券市場上定價過低是不存在的。

市場週期的鐘擺一直在強有力地向上擺動。價格高漲,風險溢價降低。信任代替了懷疑,
熱切取代了含蓄, 你贊同還是不贊同這樣的市場呢?這就是關鍵問題所在。

那些不得不清算資產的人被迫賣出他們不願意賣出的東西,不僅僅是次貸相關的不良資產。
我們開始看到有關調低評級、追繳保證金通知和大甩賣的消息,資本市場的燃動力徹底崩潰了。

在新的低評級債務債券被重新定價、推遲或取消發行,以及過橋貸款不再進行貸款重組的
情況下,投資者對增長已經持有保留態度。投資者度過了無憂無慮的幸福時光,
但這並不意味著會永遠這樣。用沃倫·巴菲特的一句話收尾:
「只有當潮水退去的時候,你才會發現誰在裸泳。」永遠漲潮是不可能的。

風險實現,遠比風險感知來得簡單直接,人們過高地估計了自己認識風險的能力,
過低地估計了規避風險所需的條件,因此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風險,由此促進了風險的產生,
這就是為什麼必須用超乎尋常的第二層次思維來思考這個問題的原因所在。

當投資者的行為改變市場時,風險就加大了。隨著承擔新增風險的人越來越多,
承擔新增風險的回報卻不斷縮水, 市場不是一個供投資者操作的靜態場所,
它受投資者自身行為的控制和影響。不斷提高的自信應帶來更多的擔憂,
正像不斷增加的恐懼和風險規避共同在降低風險的同時增加風險溢價一樣,
這種現象稱為「風險的反常性」。

「任何價錢我都不會買進—所有人都知道風險太大了。」在生活中我聽到過很多這樣的話,
而它已經為我提供過最好的投資機會……

大眾誤解風險認為某種東西過熱,而無法應對的共識幾乎總是錯的,
事實通常是它的對立面。最大的投資風險存在於最不容易被察覺的地方,反之亦然:

在所有人都相信某種東西有風險的時候,
他們不願購買的意願通常會把價格降低到完全沒有風險的地步。


當人人都相信某種東西沒有風險的時候,
價格通常會被哄抬至蘊涵巨大風險的地步,沒有風險擔憂,
因此也就不提供或不要求風險承擔的回報「風險溢價」。
這可能會使受人們推崇的最好資產成為風險最高的資產。

高質量資產也可能是有風險的,低質量資產也可能是安全的。
所謂的質量不過是為資產所付出的價格問題……
因此,狂熱的公眾意見不僅是潛在低收益的源泉,還是高風險的源泉!




巴小智      2016.2.28


 

巴小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投資最重要的事 閱讀心得9: 第5章 理解風險 》



 風險意味著"可能"發生的事多於 "確定" 發生的事~ 埃爾羅伊·迪姆森

投資只關乎一件事:應對未來
沒有人能夠預知未來,風險是不可避免的,找到上漲的投資不難,
如果不能正確地應對風險,那麼成功是不能長久的

第一步是理解風險
第二步是識別風險
最後的關鍵性一步,
控制風險
人的本性是規避風險的, 投資者必須先判斷投資的風險性,以及對風險的容忍度..

考慮某項投資時,收益只是投資時的一個方面,風險評估必不可少的,
在考慮投資結果時,必須清楚「風險調整後收益」的概念

為了吸引資本,風險更高的投資必須提供更好的預期收益,但絕不表示
這些更高的預期收益必須實現, 更高的投資風險會導致更不確定的結果


傳統的風險–收益曲線圖具有誤導性,它雖然表現了風險與收益之間的正相關係,
卻沒有表現出其中所涉及到的不確定性.

承擔更高的風險,便能賺更多錢已經給許多人造成極大痛苦,
馬克斯希望曲線圖更有幫助,既表明風險和預期收益之間的正相關關係,
又表明收益的不確定性,以及隨著風險增加而損失概率.


《風險》—危險、冒險、危害、極大危險
風險有許多種, 波動性可能是與之最無關的一個。
對於投資者來說,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便成了風險,
一位退休高管可能需要4%的年收益來支付賬單,而6%的年收益率就是筆意外之財,
但是對於養老基金來說,年均8%的收益是必需的,長期6%的收益就會造成嚴重風險。
顯然風險是 "個體化和主觀性的", 某項投資對一些人來說是有風險的,對其他人則不是.


許多投資者堅持自己的方法,但沒有任何方法是永遠奏效的,
最好的投資者也會出現業績不佳的時候, 如果賬戶的表現跟不上某些指數的表現,
就會失去這個客戶, 這就是「基準風險」

當資金管理者,和資金所有者是不同的人時,就產生了「職業風險」

如果投資者短期需要一筆錢買房,就不能進沒有折現把握的投資,它無法在需要的時候
以合理的價格將投資轉化為現金的風險,是一種個體化風險。


導致損失風險的原因:
基本面弱未必導致損失風險,如果買進的價格夠低,也能成為一項非常成功的投資。
災難有可能發生在沒有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理解自己投資組合基本過程的人身上

損失風險主要歸因於「盲目跟風」過於積極,以及由此導致的價格過高,
他們期望得到高收益, 這些熱門投資也蘊涵著高風險, 價格過高則意味著低收益、高風險。


單調的,被忽視的證券,通常正因為它們的表現不好而成為低價證券,
往往成為價值投資者青睞的高收益證券.
這類證券以低波動性、低基本面風險以及在市場
不利時損失更低為特徵,雖然在牛市中很少能有出類拔萃的收益,但平均表現普遍良好,
比「熱門」股票的收益更加穩定持久。


如何衡量損失風險呢?
對未來作出訓練有素的估計是有可能的,但估計始終只是估計
對於任何特定投資,有一些人認為風險較高,一些人認為風險較低。
風險和風險收益決策不能移交給計算機去做的.

價值投資者的聖經《證券分析》再版時:
「不同投資與其發生損失的風險之間的關係很不確定,容易發生變動,
因此也無從引入有效的數學計算公式」


風險是有欺騙性的,常規性事件很容易估計,反覆發生的事件將有再次發生的可能。
但是反常的,千載難逢的事件很難被量化.實際風險可能比看上去更為危險,
多數風險都具有主觀性、隱蔽性和不可量化性.


有許多使風險評估,更加科學化的努力, 金融機構已經聘請「風險經理」並且採用
計算機模型如「風險價值模型」來衡量投資組合風險。


但是這些人及其工具得到的結果並不比其所依賴的原始數據、輸入數據的處理方法好,
他們永遠比不上最好的投資者的主觀判斷。


希望客觀衡量風險調整後收益的投資者很多,只能求助於所謂的"夏普比率",
它是投資組合的超額收益,與收益標準差之間的比率!


這種計算方法,對於交易和定價頻繁的公開市場證券是適用的, 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儘管夏普比率沒有明確涉及到損失的可能性,但是有理由相信基本面風險較高的證券,
其價格波動性高於比較安全的證券,因此夏普比率與損失風險有一定的相關性.


思考前瞻性風險衡量難度的同時,由於其隱蔽性,不可量化性及主觀性,投資風險與損失,
是無法用回顧性方法及演繹推在理法來衡量.


假設你作了一項如願以償的投資,這是否意味著這項投資沒有風險呢?也許你以100美元
買進了某種東西,一年後以200美元賣出.這項投資有風險嗎?誰知道呢?
或許它曾經令你暴露於巨大的但未實現的潛在不確定性之下。
它的風險可能很高,或者假設投資產生損失,是否意味著這項投資有風險呢?
是否應該在分析並進行投資的時候就認為投資是有風險的呢?


其實問題的答案很簡單:
損失的發生並不意味著它是必然發生的,某件事情沒有發生也不意味著它是不可能發生的。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隨機漫步的傻瓜》在書中探討了
可能發生卻沒有發生的「未然歷史」


在投資領域裡,一次成功能證明什麼呢?
在市場繁榮的時候,最好的成果往往由那些承擔最高風險的人取得。他們是能聰明地預感
到繁榮期的到來,並利用β係數積累財富的投資者,或者只是天性風險積極,正好趕上了
好時間,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將這些人稱為「幸運的傻瓜」


關鍵在於,即使平倉後想弄清楚投資有多少風險也是不可能的。
當然,成功的投資並不意味著沒有風險,反之亦然。

對一個成功的投資而言,你如何知道好結果是必然的僅有1%的概率,

本章的開篇句,投資只關乎一件事:應對未來.
我們不可能「知道」關於未來的任何事情,如果有遠見,我們可以對未來結果的範圍
及其發生的相對概率有一定的瞭解,
如果對未來有一定的認識,繼而得出「預期結果」但並非全部.
即使我們知道概率分佈情況,知道哪些結果是最有可能的,也知道預期結果是什麼,
即使預期相當正確,知道的也只不過是概率或趨勢.


布魯斯曾經作過精彩的總結:
「概率與結果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可能的事情沒有發生,不可能的事情卻發生了..
向來如此」這是你應知道的..關於投資風險最重要的事之一。


雖然現在討論的是概率分佈,想要應對未來只有一個核心期望值是不夠的,
我們必須瞭解其他可能的結果以及其發生的概率,我們需要一種能夠描述所有概率
的分佈形式.
某個特定觀察對像發生的概率在正中間達到峰值,並向兩端(即尾部)
逐漸變弱。
標準分佈不是逐一列舉每個觀察對像發生的概率,而是提供了一種概括概率
的簡便方法,如此少許統計數字便能夠告訴你關於未來你必須知道的一切


最常見的鍾形分佈被稱為「正態」分佈
人們往往將鍾形分佈和正態分佈混為一談,其實二者是不一樣的。
前者是一種分佈類型,後者是具有明確統計特性..特殊的鍾形分佈。
未能將兩者正確地區分開, 無疑是造成近期 信貸危機 的重要原因

在危機發生前的那幾年,金融工程師寬客(quant)在創造和評價金融產品(如衍生品)
及結構性產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們假定未來事件呈正態分佈,但是正態分佈
假設的是尾部事件極少發生,而金融事件的分佈,由具有情感驅動極端行為傾向的人
所決定,或許應被理解為具有「肥」尾.
當大規模抵押貸款違約發生時,
本來被認為不可能發生在抵押貸款相關性金融工具上的事件開始頻繁地發生.


在正態分佈基礎上構建金融工具的、沒有太多餘錢應對「尾部事件」(有些人可能會
借用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術語「黑天鵝」)的投資者往往會失敗。

既然當前投資已經如此依賴高等數學,量化往往使某些不該被輕信的言論
獲得過高的權威,即有可能會造成麻煩。


迪姆森:未來有多種可能性,但結果卻只有一個.
你得到的結果~ 取決於你的遠見、謹慎或者運氣.
你的投資組合在一種情況下的表現,與它在其他可能發生的「未然歷史」下的表現毫不相干。
一個能夠經受住99%概率考驗的投資組合可能會因剩下的1%概率的實現而垮掉,
從結果上看,這投資組合一直存在風險,儘管投資者已經相當謹慎。

另外一個投資組合也許有一半可能表現良好,而有另一半可能表現很差。
但是一旦理想環境成為現實,投資組合成功,那麼旁觀者就會斷定它是一個
低風險投資組合。
第三個投資組合的成功,完全取決於異常事件的發生,
但是一旦事件真的發生了,冒進則會被誤認為是穩健的或具有遠見,
風險是無法衡量的,只有老練經驗豐富的第二層次思維者, 才能判斷出風險。


投資風險事先是觀察不到的,正因我們見到過的許多金融大災難都沒能被成功地預測
人們也沒能很好地管理風險.風險只存在於未來,未來會怎樣是不確定的,
人們通常會預測未來與過去相似,而對潛在變化估計不足,我們常聽說
「最壞情況」預測,但往往顯示預測的程度還不夠壞,事情總比人們預想的更糟。


或許「最壞情況」只意味著「我們過去見過的最壞情況」
但它並不代表未來事件不可能更糟.2007年的惡劣形勢超出了許多人的最壞情況預測,

風險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有特別高槓桿投資者,無法在這種時候生存下來,
人們高估了自己判斷風險的能力,他們不是去識別未來的風險,
而是傾向於高估自己對金融新發明的理解力


大多數人將風險承擔視為一種賺錢途徑.承擔更高的風險通常會產生更高的收益,
但是市場不可能永遠以這樣的方式運作,一旦風險承擔不起作用,它就會完全不起作用,
直到這時人們才會想起風險究竟是怎麼回事...





巴小智    2016.2.19

巴小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投資最重要的事 閱讀心得8: 第4章 價格與價值的關係 》



成功的投資不在於「買好的」而在於「買得好」!

假設你已經清楚 價值投資 的有效性,並且能估計出股票或資產的內在價值,
肯定你的估計是正確的, 這還不算完整, 為了清楚知道下一步必需要採取怎樣的行動,
你必須檢視相對於資產價值的 "資產價格"

建立基本面 - 價值 - 價格 之間的健康關係是成功投資的核心!

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必須以價格為根本 出發點。
事實證明~ 無論多好的資產,如果買進價格過高,都會變成失敗的投資,
很少會有差到低價買進, 都不能成功投資的狀態。

沒有任何投資具有與絕對的高收益,只有在價格合適時, 它才具有吸引力,
沒有認真考慮價格是否公平的投資決策....就是 犯傻!
就像90年代買進科技股那樣,不經仔細考慮就買進,
不考慮價格的想法是談不上好壞的!如果以公平價值買東西,那麼你可以預期
得到將風險因素考慮在內的公平收益,這就是有效市場假說的基本前提.

但是積極投資者,追求的不是普通的收益,他們需要的是豐厚收益。
(如果公平收益就能令你滿足,何不被動投資於指數基金以省下一大堆麻煩呢?)
以過高價格買進, 顯然是錯誤的,因為需要大量運氣才能轉化為成功的投資.

在高峰時期,許多大公司的市盈率(股價與每股收益之間的比率)高達80~90
這些公司的追隨者,沒有為估價過高而擔憂。
70年代初 股市降溫,外部因素如石油禁運,以及通貨膨脹的籠罩下,局勢變得黯淡,
投資者賠掉了他們90%的資金, 買的是大公司的股票沒錯,但買進的價格卻是錯誤的.

「好的買進是成功賣出的一半」
不必花太多時間去考慮股票的賣出價格、賣出時機、賣出對像或賣出途徑,
如果你買得夠便宜,那麼這些答案是不用言喻的.如果你對內在價值的估計是正確的,
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資產價格將會與資產價值趨於一致。

公司價值如何?
單憑創意好或業務好就買進股票是不夠的,你必須以合理的價格
(或者順利的話,以便宜價格)買進

為確保價格的正確性,潛在買家應考察什麼?考慮基本面價值是毫無疑問的,
不過大多數情況下證券的價格至少還受到其他兩個重要因素的影響:心理和技術
大多數投資者,對技術知之甚少,技術是影響證券供需的非基本面因素,也就是說與價值無關

在股市崩盤導致採用槓桿的投資者, 接到追繳保證金通知, 並強制賣出,
以及現金流入共同基金時,投資組合經理人,就需要買進.

人們都是在無法顧及價格的情況下被迫進行證券交易的,
許多好的交易, 都是在這種時候完成的 ,強制賣家和強制買家不是任何時候都有的,
他們只在罕見的極端危機和泡沫時期才會出現。

從強制賣家手中買進,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強制賣家是世界上最悲慘的事,
所以保證自己能夠在最艱難的時期堅持住(不賣出)是非常重要的,
要做到這一點,既需要長期資本,又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

對價格產生強大影響的因素:心理
投資者心理,幾乎可以導致證券在短期內出現任何定價,不論基本面如何,
最重要的學科不是會計學或經濟學,而是心理學。

最安全 獲利潛力最大的投資~ 是在沒人喜歡的時候買進,
假以時日 一旦證券受到歡迎,那麼它的價格只可能向一個方向變化:
上漲!

《識別投資機會的隨想》
心理學是一個重要,且極難掌握的領域,從買進證券的那一天起你就必須瞭解,
基本面價值只是決定證券價格的因素之一,你還要設法讓心理和技術為你所用,

所有泡沫都是從重要的事實開始的:
鬱金香美麗而罕見(在17世紀的荷蘭)。
互聯網將改變世界。
房地產能抵禦通貨膨脹,並且可以永久居住。

幾個聰明的投資者發現了(或預見到)這些事實,投資獲利。
其他人明白,或者注意到人們在賺錢,於是他們跟風買進,抬高了資產的價格,
但這是一種極端再現,某種東西價格上漲時,人們的喜愛程度本應下降,
但在投資中,他們的喜愛程度往往會加深。

在科技泡沫時代,買家從不擔心股價是否過高,因為他們相信有人願意花更多的錢
從他們手上買進,遺憾的是,此時接手的人不得不承擔後果。
股票背後的"利好"可能是真的,但是如果你買進的價格過高,那麼仍然會損失。
當堅持不住變成買家的時候,股票或市場就到「頂」了..
到頂時間往往與基本面的發展無關!

「價格過高」和「下一步將下跌」完全是兩個意思。
證券可能會價格過高,並且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甚至進一步上漲,無論如何,
價值最終會發揮作用。

問題在泡沫時期「有吸引力」變成了「在任何價格時都有吸引力」。
通過資產內在價值, 的增長獲利,問題是價值的增長難以準確預測。
對於增長潛力的共識通常會推高資產價格,這意味著除非你有與眾不同的高見,
否則很有可能已經在為潛在的價值提升買單了。

在某些投資領域, 最明顯的是私募股權(買進公司)和房地產「主導投資者」
能夠通過積極管理致力於提高資產價值。
這樣做是值得的,但這是一個長期而不確定的過程,並且需要大量的專業知識。
取得進步有可能是非常困難的,比如在一個已經不錯的公司裡便是這種情況。

使用槓桿, 借入資本買進證券, 不會使投資變得更好,也不會提高獲利概率,
它只是把可能實現的收益或損失擴大化,還引入了全盤覆滅的風險:

如果投資組合沒有滿足合同價值,那麼在價格下跌以及流動性降低時,
貸方可以要求收回資金,多年以來,槓桿一直與高收益相關,
但它同樣與最引人注目的暴跌與崩盤緊密聯繫在一起。

以超過資產價值的價格賣出。
每個人都希望出現一位願意高價買進的買家,不過顯然你不能指望這樣的買家
會按照你的意願出現。

以低於價值的價格買進。
這才是投資的真諦, 最可靠的賺錢方法, 以低於內在價值的價格買進然後等待資產價格,
向價值靠攏並不需要多麼特殊的才能,只需市場參與者清醒過來面對現實即可,
當市場運作正常的時候,價值就會使價格強勢拉升。

在所有可能的投資獲利途徑中 "低價買進" 顯然是最可靠的一種!
不過即使這樣,也未必一定:
你可能錯誤估計了當前價值
或者可能會出現降低價值的事件,
或者你的態度,與市場的冷淡,導致證券以更低的價格出售,
或者價格與內在價值,達到一致所需的時間,比你可以等待的時間要長,

正如凱恩斯指出的「市場延續非理性狀態的時間比你撐住沒破產的時間要長」。
"低於價值買進" , 並非萬無一失,但它卻是我們最好的機會 !!





巴小智


 

巴小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資最重要的事 閱讀心得7: 第3章 準確估計價值 》
投資若想取得成功,對於內在價值準確的估計是根本出發點,沒有它,
想取得持續成功都只是希望

最古老也最簡單的投資原則是“低買,高賣”。但是什麼是高,什麼是低?
從表面來講,可以認為它表示低於賣價, 但是由於賣出行為發生在買進行為之後,
因此這樣的解釋,對解決今天該以什麼樣的價格買進才合適沒有太大幫助.


必須有些“高”和“低”的客觀標準,其中最有用的是資產的內在價值。
以低於內在價值的價格買進,以更高的價格賣出,
對我來說,對價值的準確估計是根本出發點。


所有投資公司證券的方法, 可被劃分為兩種基本類型~
基於公司特性 即“基本面”分析的; 以及基於證券自身價格行為研究的

換言之投資者有兩種基本選擇:
判斷證券的內在價值並在價格偏離內在價值時買進或賣出證券.
或者將決策完全建立在對未來價格走勢預期的基礎之上.
(我並不相信 這種方法,並且應該能夠迅速拋開它)


技術分析,即對過去股票價格行為的研究,自我加入這一行業之時
(並且遠在之前)起已經沿用至今,但已日漸沒落。

對歷史價格走勢的觀察可能會被用做對基本面分析的補充,而現在,
實際將決策建立在價格走勢基礎上的人遠比過去少很多。

技術分析衰落的部分原因, 是隨機漫步假說的出現—20世紀60年代早期
以尤金·法瑪教授為代表所提出的芝加哥理論的組成部分


隨機漫步假說認為,既往股價走勢對於預測未來股價沒有任何幫助,
換言之,價格變動是一個隨機過程,與擲硬幣相仿。

過去10天內股價的連續上漲,並不能代表明天的股價也會漲。
另一種依靠股價走勢進行決策的形式被稱為動量投資....
它的存在違背了隨機漫步假說, 我對它也沒有好感,正如我所看到的,
採用這一方法的投資者是在假定他們可以預知曾經連續上漲的股價,
將會在何時繼續上漲的基礎上, 進行操作的.

動量投資可能會讓你在持續上漲的牛市中分一杯羹,但我看到它存在許多缺陷,
其中之一基於經濟學家赫伯特·斯坦那句苦澀的名言:

無法永久持續的東西必將終結.
那麼動量投資者的情況將會如何呢?
動量投資法如何幫助他們及時賣出避免下跌?
投資者在持續下跌的市場中如何採取行動?

看起來動量投資顯然不是一種理智的投資方法 ,最好的例子出現在1998~1999年
日間交易者興起的時候. 交易者大多是來自其他行業受科技—傳媒—電信股票
熱潮的吸引,希望大發橫財的非專業投資者,他們很少持倉過夜,因為需要付出代價。
他們會在一天之內數次猜測他們所關注的股票在未來幾個小時內的漲跌。


我無法理解如何得到這類結論的,它與猜測下一個從轉角出來的人是男是女 類同.

據我觀察,如果以10美元買進、11美元賣出,下個星期以24美元買進25美元賣出,
再下個星期以39美元買進、40美元賣出,日間交易者就認為自己是成功的,如果你看不
到其中的缺陷~ 股價上漲了30美元,交易者卻只賺到了3美元, 那麼你也不適合再看本書了。


另外兩種受基本面驅動的投資方法:價值投資,和成長型投資。
價值投資者的目標~是得出證券當前的內在價值,並在價格低於當前價值時買進
成長型投資者的目標~ 則是尋找未來將迅速增值的證券。

對價值投資者來說,資產不是一個因為你認為它具有吸引力(或認為別人會發現它的吸引力)
就進行短期投資的概念,它是一種有形實物,應具有可明確的內在價值,
如果有以低於內在價值買進的可能,你會考慮這樣去做的,
聰明的投資必須建立在對內在價值的估計之上,估計內在價值時必須嚴謹,
並以所有可用的信息為基礎


什麼使得證券或其標的公司具有價值?許多備選因素:
財力資源、管理、工廠、零售店、專利、人力資源、商標、增長潛力,
以及最重要的—創造收益和現金流的能力

大多數分析方法認為,其他所有特徵(財力資源、管理、工廠、零售店、專利、人力資源、
商標、增長潛力)的價值在於它們能夠被轉化成為收益與現金流。

價值投資強調的是有形因素,如重資產和現金流,無形因素如人才、流行時尚及長期增長潛力
所佔的比重較小。

某些流派的價值投資專注於硬資產, 甚至有所謂的“net-net投資”,即在公司股票的總市值
低於公司的流動資產(如現金、應收賬款和存貨)並超出總負債時買進。

從理論上講你可以買進所有股票,將流動資產變現並清償債務,以得到公司所有權及若干現金,
現金落袋,成本收回,你還白白得到了對公司的所有權。


價值投資追求的是低價。
價值投資者通常會考察收益、現金流、股利、硬資產及企業價值等財務指標,並強調
在此基礎上低價買進, 首要目標是確定公司的當前價值,並在價格足夠低時買進公司證券。


成長型投資, 介於枯燥乏味的價值投資,和衝動刺激的動量投資之間,其目標是識別具有
光明前景的企業, 它側重於企業的潛力,而不是企業的當前屬性。


兩種主要投資流派之間的差異可以歸結如下:
• 價值投資者相信當前價值高於當前價格,從而買進股票
 (即使它們的內在價值顯示未來的增長有限)。

• 成長型投資者相信未來價值的迅速增長足以導致價格大幅上漲,從而買進股票
(即使它們的當前價值低於當前價格)。


在我看來真正的選擇似乎並不在價值和成長之間,而在當前價值和未來價值之間,
成長型投資賭的是未來可能實現也可能無法實現的公司業績,
而價值投資主要建立在分析公司當前價值的基礎之上


《中庸之道》
你可以輕而易舉地下結論:
堅持價值投資無須揣測未來,而成長型投資唯一要做的就是揣測未來,但是這種說法
未免武斷,畢竟確定企業的當前價值是需要考慮企業未來的,繼而必須考慮可能的
宏觀經濟環境、競爭環境與技術進步
如果公司資產被浪費在賠錢的經營或失策的收購上,
那麼即使大有希望的net-net投資也可能以失敗告終。


在價值投資和成長型投資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二者均要求我們應對未來, 價值投資者
將企業的潛力視為增長,“以合理價格增長” 的成長型投資則明確表達了對價值的敬意—
只是一個程度問題,

無論如何~成長型投資關心未來,而價值投資強調當前,不可避免地要面對未來

除了增長率,投資經理還強調 “質量”,具有實現增長預期的高度可能性, 如果一家公司
成長足夠快並且質量足夠好,那麼股價高低是不需要考慮的,如果股價以今天的指標衡量
過於高價,那麼過上幾年它就會物有所值, 就像現在,醫藥股、科技股和消費股在成長型
股票中佔了極大的比重。


銀行的投資組合~如IBM、施樂、柯達、寶麗來、默克(Merck)、禮來(Eli Lilly)、
雅芳、可口可樂、菲利普·莫里斯(Philip Morris)、惠普、摩托羅拉、德州儀器
(Texas Instruments)、珀金埃爾默(Perkin-Elmer)—都是美國的大公司,
都有著光明的成長前景。
既然這些公司是不可能出問題的,那還猶豫什麼呢,
傾囊買進就是了。
將時間推後幾十年,現在的你如何看待上面列舉的那些公司?
有些公司,如柯達和寶麗來,因為不可預見的技術變革導致基礎業務銳減。

其他公司,如IBM和施樂,因為行動遲緩成為新興競爭者大快朵頤的獵物,

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名單中一些美國最好的公司已經衰落甚至倒閉, 長期增長的持續時間
不過如此,準確預測的能力也不過如此。


與價值投資相比,成長型投資的重心是尋找制勝投資,然而如果找不到製勝投資,
為何還要忍受揣測未來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呢?

毫無疑問的是:預見未來比看清現在更加困難,成長型投資者的平均成功率會更低,
但是一旦成功,得到的回報有可能會更高。

如果能夠準確預測出哪家公司將推出最好的新藥、最強大的計算機或最賣座的電影,
那麼由此所帶來的收益是相當可觀的。
如果判斷正確,那麼成長型投資的上漲潛力
更富戲劇性,而價值投資的上漲潛力更有持續性。


我選擇的是價值投資法, 持續性 比戲劇性更重要.
如果價值投資具有持續帶來理想回報的潛力,是否意味著價值投資很容易? 非也。
首先,價值投資取決於對價值的準確估計。如果沒有對價值的準確估計,
那麼對於投資者來說,任何取得持續成功的希望都僅僅是希望


如果沒有對價值的準確估計,那麼你可能會高價買進你以為的特價股, 如果你買價過高,
那麼只有在價值出乎意料地顯著提高,市場強勁或辨別能力更差的買家(我們曾稱之為“博傻”)
出現時你才能脫身。


如果你已經選定價值投資法投資,並且已經計算出證券或資產的內在價值,
接下來還有一件重要的事:
堅定地持有,因為在投資領域裡,正確並不等於正確性能夠被立即證實。

對於投資者來說,持續正確很難。 而永遠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是不可能的
我們價值投資者所能期待的最好結果是知道資產的準確價值,並在價格較低時買進,
但是今天這樣做了,並不意味著明天你就能賺錢,對價值的堅定認知有助於你從容面對
這種脫節。
假設你算出某個證券每股價值80美元而你有一個以每股60美元買進的機會,
低於實際價值買進的好機會並不是每天都有,所以你應該對出現這樣的機會表示歡迎。


沃倫·巴菲特稱之為“以50美分買價值1美元的東西”。 所以你買進了它,感覺自己做得不錯,
但是不要寄希望於馬上成功,事實上你往往會發現自己買進的時機是在持續下跌的中途,
很快你就會看到損失,最偉大的投資諺語告訴我們~ “過於超前與犯錯是很難區分的”


於是現在每股價值80美元的證券價格跌到每股50美元而不再是60美元了。 你該怎麼辦?
我們在微觀經濟學入門課程中學過,需求曲線是向右下傾斜的;隨著價格的上漲,
需求數量下降,價格較高時,需求量較少,價格較低時,需求量較大。 這就是商品
打折時商店的銷量更大的原因。


需求曲線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起作用,在投資領域裡似乎遠非如此

在投資領域裡,
當自己持有的證券價格上漲時,許多人會更加喜愛它們,因為他們的決策得到了驗證,
而當證券價格下跌時,他們開始懷疑自己的決策是否正確,對它的喜愛也隨之而減少。
這使得持有並繼續以更低的價格買進股票(投資者稱之為“向下攤平”)變得相當困難,
特別是當有證據表明下跌幅度將會比較大的時候。


價格在每股60美元的時候你喜歡它,那麼當價格跌到每股50美元的時候,你應該會更喜歡它……
價格跌到每股40美元、30美元的時候,你對它的喜愛應該會進一步加深


但是在損失面前人人都會不安,直至最後所有人都產生疑問:
也許是我錯了吧?
也許市場才是對的?
隨後,當人們開始想“股票跌得太厲害了,我最好在它的價格趨於零之前脫身”的時候,
危險性達到了頂峰, 這是一種導致股票見底的思維, 並且引發拋售狂潮


不懂利潤,股利,價值或企業管理的投資者完全不具備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的決斷,
周圍的人都炒股賺錢的時候,他們不可能懂得:股票價格已經過高,因此要抵制進場的誘惑,
市場自由落體的時候,他們也不可能有堅定地持有股票或以極低的價格買進股票的自信.


《非理性的繁榮》

估價正確卻不堅定地持有,用處不大。
估價錯誤卻堅定地持有,後果更糟, 這句話說明恰到好處是多麼困難。


問投資者:你用什麼投資方法?
答案必然是:我在尋找能夠上漲的東西

對利潤的追求必須建立在更加有形的東西之上, 最佳選擇就是基本面所反映出來的內在價值,
對內在價值的準確估計是進行穩定、冷靜、有利可圖的投資的根本基礎。
當價值投資者買進定價過低的資產、不停地向下攤平並且分析正確的時候,就能獲得最大收益。


想在一個下跌的市場中獲利有兩個基本要素:
你必須了解內在價值, 同時你必須足夠自信,即使價格已經跌到似乎在暗示你做錯了的時候.
堅定地持股並不斷買進...


第三個基本要素很重要:你的判斷 必須是正確的 !




巴小智 2016.1.13



巴小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資最重要的事 閱讀心得6: 第二章 理解市場有效性及局限性》 摘要:

第二章所說的, 交易不應該存在於效率市場,由於便宜貨能以不合理的低價提供價值,
它們就像是投資人的聖杯,如能找到絕佳的機會,便可望擊敗市場,

別人給我們的許多「特別交易」總是好得不像真的,避開它們才是上上之策,
因此活躍型投資人的樂觀,以及由於我們認為市場展現十足的效率,所以對一些機會
抱持「懷疑」兩者都必須加以平衡

投資人顯然會因為心理面的弱點、分析錯誤,或者拒絕涉足不確定的地方,而被迫犯下錯誤,
第二層面投資者能夠看出別人犯下錯誤,這些錯誤為他們製造出便宜貨。
投資是一件隨機性很高的事情,即使強如 IBM也有衰退的一天,
你需要的 ~ 不是做對的事,而是不要做錯事,如巴菲特認為,投資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虧損,
不做錯事的關鍵 ~ 知道自己不會什麼事!

賠錢的人有兩種: 一無所知的人,以及 以為自己知道一切的人
想搞懂一件事,前提是那一件事情是可以被弄懂, 比方~沒人可以完全懂藝術,
馬克斯在《投資最重要的事》中詳細闡述了第二層次思維、價格、價值關係、
耐心等待機會、及多元化投資等概念,鼓勵投資者做 逆向投資者,明智地判斷市場週期,
大膽而謹慎的獲取收益..

價格公平的資產從來就不是我們的目標,就我們所承受的風險而言,它們只能帶來
公平的報酬率,價格過高的資產對我們當然沒有任何好處.
有效市場的概念是相對的,這個認識是其個人投資管理生涯的轉折點,對有效市場理論
相對性的認識幫助霍華德·馬克斯在實戰中避免將時間與精力浪費在主流市場上..

作者對有效市場的理解:有效市場有效在於 “迅速快捷地整合信息”而非正確的信息,
即~ 不一定主流觀點是正確的 ,你無法戰勝市場,從而促進了消極型投資產品的發展:
比如指數基金

什麼資產符合有效市場假說:
1.資產類別廣為人知,有一大批追踪者;
2.資產類別是社會認可的,而不是爭議性、禁忌性的;
3.資產類別的優勢清晰
4.關於這個資產的信息的傳播途徑普遍而公平

錯誤定價是原料,而投資者需要去利用這些原料做事情, 要去思考:
1.為什麼它是便宜的,原因?
2.你是不是忽略了風險?
3.為什麼賣家原因給你?
4.你是否真的比賣家知道得多?
5.為何沒人和你搶?

.............................................................................................
文本重點:

理論和實踐在理論上沒有什麼不同,但在實踐中卻有~ 約吉·貝拉
60年代出現了一種新的金融投資理論~ “芝加哥學派”

這一理論 包括:風險厭惡, 波動性, 風險調整收益, 系統與非系統風險,α , β係數,
隨機漫步假設, 以及有效市場假說...
有效市場假說 :
• 市場中有許多參與者,他們分享信息渠道,聰明、客觀、高度積極,
   他們的分析模型廣為人知並被廣泛採用.
• 投資者會立即買進價格過低的資產,並賣出價格過高的資產,因此資產的絕對價格
   以及彼此之間的相對價格是公平的.
• 因此市場價格代表了對資產內在價值的準確估計.
• 資產是以相對於其他資產是“公平”的, 提供預期風險調整收益的價格出售的,
   風險高的資產必須提供更好的收益來吸引購買者, 市場會根據情況設定價格

有效市場假說~ 意指它 “迅速快捷" 地整合信息的含義!
投資者會努力評估每一條信息,所以資產價格能夠迅速反映出人們對於信息含義的共識,
但群體共識並不一定是正確的。

2000年1月,雅虎股價是237美元, 2004年4月時,它的股價是11美元。
這兩種情況 ,有一種必定是錯的,但許多投資者並不能夠察覺錯誤, 並採取行動。
想要戰勝市場,你必須有自己獨特的, 非共識性的觀點 ,但對任何人來說~
受到心理影響的約束, 持之以恆持有 ,並不容易

《α 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有效市場假說" 最重要的成果是 ~ 你無法戰勝市場的結論!
芝加哥學派的市場觀點從邏輯上予以支撐,而且通過對共同基金表現的研究得到了
鞏固業績, 出類拔萃的基金寥寥無幾.你可能會問,五星基金 的情況如何呢?
請注意:共同基金的評級是相對的,基金的等級與它們的業績無關

我們耳熟能詳的著名投資者的情況又如何呢?首先,一兩年的好業績證明不了任何事情,
統計學家認為:如果沒有足夠年份的數據,任何東西都無法被證明具有統計學意義

"芝加哥理論" 最傑出的成果是:
如果最積極的投資組合經理通過增持或減持證券“積極下注”都無法戰勝市場,
那麼又何須為此(以交易費和管理費的形式)付出代價呢?
有鑑於此,投資者已經將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入到簡單地按照某一市場指數所確定的
比例投資股票或債券的基金上, 投資者只需付出一個百分點的幾百分之一的費用,
就能夠享受到市場收益.

有效市場假說問世後,經歷了20世紀60年代的快速發展,並吸引了大批信徒反對的聲音,
對於有效市場假說 我持有保留意見最大的分歧在於~ 它將收益與風險掛鉤的方式 !

人們有規避風險的本能,願意承擔少的風險, 想要他們進行風險性更高的投資,必須以更高
的收益承諾來誘導, 於是市場將調整投資價格,以保證承擔更高風險的人獲得更高的收益
在有效市場中, 不存在人們戰勝市場的投資技巧(通常指現在常用的α係數等)
因此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收益差異 完全歸因於風險差異.

如果你擁有像我這樣較好的投資記錄,那麼答案可能會是“更高的投資收益是由 風險所致,
意思是~ 你還沒有積累足夠年份的數據..我們有時會有一切順利的時期,更高風險的投資
看似在兌現承諾,提供著更高收益, 這樣使人們相信,為了獲取更高的收益,他們唯一
要做的就是進行高風險投資。但是他們忽略了某種在繁榮期容易被忘卻的東西:
因為如果可以指望通過高風險投資,來實現高收益的話,那些投資其實就不是高風險了。

於是每隔一段時間,人們便能學到一個深刻的教訓。他們意識到,任何東西都不會承諾
免費的午餐,時時提醒我們投資理論的局限性。以上就是有效市場假說及其含義。
關鍵問題是這一理論是否正確, 市場是不可戰勝的嗎?人們是否在浪費時間? 客戶付費給
投資經理是否是在浪費鈔票? 這些問題的答案當然不是~ “是”或“否”那麼簡單

如果數千個理性, 有計算能力的人共同努力、客觀地收集資產信息並作出估價,
那麼很容易得知~ 資產的價格不會與內在價值偏差過大的結論, 錯誤定價並不常見,

這意味著戰勝市場非常困難。

某些資產是符合 有效市場假說的,主要包括以下類別:
• 資產類別廣為人知,並且有一大批追踪者。
• 資產類別是社會認可的,而不是爭議性或禁忌性的。
• 資產類別的優勢清晰易懂,至少表面上看起來如此。
• 關於資產類別及其組成的信息的傳播是普遍而公平的。

符合這些條件的資產類別, 是不可能被忽略,誤解, 或低估的。

什麼決定了一種貨幣, 相對於另一種貨幣的變動呢? 是未來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
對於任何一個個人來說,他對這些東西所知的會不會系統性地比其他人更多?
可能不會。如果沒有人比其他人知道得更多,那麼就不會有人在貨幣交易中獲得
高於平均水平的風險調整後收益
股票市場, 如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情況又如何呢?數百萬人在利益的驅使下,在其中探尋。
他們有著相似的信息, 事實上市場調控的目標,就是確保每個人在同一時間獲得
同一公司的信息。數百萬人在相似信息的基礎上作著相似的分析,股票被錯誤定價的概率,
以及人們發現這些錯誤定價的概率如何呢?
答案是:概率不大,也不可靠,但這卻是第二層次思維的真諦
第二層次思維者,為了取得優異的業績,他們必須具備信息優勢或分析優勢,
或二者兼具,他們時刻警惕,以防失察。一位訓練有素的投資者,他考察的第一步永遠是:
誰不知道這些信息?第二層次思維者依賴的是理論詞彙表中的 “無效”一詞。

在過去40年中“無效” 這一短語被廣泛應用,與投資者無法戰勝市場的理念
相對將市場描述為無效市場,是對市場犯可資利用的錯誤的一種誇大說法,
錯誤會來自何處? 讓我們來想一想構成有效市場假說基礎的假設:

• 有許多努力工作的投資者。
• 他們聰明、勤奮、客觀、積極並且準備充分。
• 他們都有獲取信息的途徑,並且獲取途徑大致相同。
• 他們都能公開買進、賣出、賣空(即看跌)每種資產。
鑑於以上理由,有效市場假說認為~ 可得信息會被順利地整合到價格中,
並且在價格與價值不相符時發揮作用,以消弭其中的差異
但是證明市場價格永遠正確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其中有一點特別脆弱:人類不是冰冷的計算機器, 大多數人
都會受貪婪、恐懼、妒忌及其他破壞客觀性、導致重大失誤的情緒驅動。
儘管投資者被假定為公開面向任何資產類別(既可以持有,又可以賣空),
但真實情況卻遠非如此。真正做過賣空的投資者, 所佔的比例極微, 那麼 誰在製定
並執行那些消除資產類別之間相對錯誤定價的決策呢?

一個存在著錯誤定價的市場,會被 有著非凡洞察力的人戰勝
無效市場至少具備以下特徵之一:
• 市場價格往往是錯誤的。因為獲得信息的途徑以及對信息的分析不完善,
   所以市場價格往往遠高於或者遠低於內在價值。
• 一種資產類別的風險調整後收益, 可能與其他資產類別的風險調整後收益相差甚遠
   因為資產估價的結果, 往往不是資產的公允價值,所以一種資產類別的風險調整後收益,
   可能遠高於或低於其他資產類別
• 有些投資者始終能夠有高人一籌的表現。參與者的技術、洞察力、信息渠道等差異的
   存在,有規律地識別錯誤估價是存在的。

最後一點代表什麼意思, 以及不代表什麼意思是非常重要的。
無效市場並不一定會予以參與者豐厚的回報。我認為無效市場提供的是原料(錯誤定價),
而有些人贏、有些人輸,取決於他們所掌握的技術的不同。

如果價格可能出現嚴重錯誤,那就意味著有發現便宜貨或價格過高的股票的可能。
相對於在無效市場中買得划算的人來說,一定有其他人賣得太便宜了。
有句關於撲克的諺語說得好:
“每場遊戲中都有一條魚,如果你玩了45分鐘還沒弄清誰是魚,那麼就是你了。

《α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有效與無效的大辯論中,我的結論是:
沒有一個市場是完全有效或無效的,它只是一個程度問題。

我得到一個有趣的答案:
有效性並沒有普遍到我們該放棄良好業績的程度。同時,有效性是律師口中的
“可反駁的推定”..首先應假定某個推斷是正確的,直至有人證明它不成立。
我們應假定有效性會妨礙我們取得優秀的業績,直至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它不會

我們應該詢問幾個問題:
錯誤定價是否已被投資者的努力所消除,抑或依然存在? 為什麼?思考下面的問題:
• 在成千上萬投資者時刻準備著抬高任何過於低廉的價格時,為什麼還有可能存在便宜貨?
• 如果相對於風險來說收益顯得很高,有沒有可能你忽略了某些隱性風險?
• 為什麼資產賣家願以能讓你獲得超額回報的價格賣出資產?
• 你是否真的比資產賣家知道得更多?
• 如果這是一筆傑出的交易,為什麼其他人不一哄而上?

要牢記另一句話:今天存在有效性並不意味著有效性會永遠存在。
總而言之,無效性是傑出投資的必要條件。

試圖戰勝一個相當有效的市場就像擲硬幣一樣:你能夠期待的最好結果是50%的勝算。
想取得勝利,在基本過程(市場缺陷、錯誤定價)中,必須存在可資利用的無效性。

我們認為無效性是存在的, 這一點並不是優秀業績的充分條件,
只表示價格並不總是公平,
錯誤是會發生的:某些資產定價過低,某些資產又定價過高

你必須具有比其他人更深刻的洞察力,才能更多地買到前者而不是後者。
任何時候都會有許多好的便宜貨被埋沒在其他投資者不能或不願去發現的東西裡。
讓別人相信市場是永遠無法戰勝的吧!
讓那些不願冒險的人棄權,為願意冒險的人創造機會吧!

投資理論及其有效市場概念, 同於物理定律嗎?抑或它只是一個可以被忽略不計的概念?
說到底,這是一個平衡問題,而平衡來自於對豐富常識的運用。
因為有效市場的概念是相對的,所以我將精力放在相對無效的市場上,
只要付出辛勤的工作並掌握技術,就能獲得最好的回報。

我投資管理生涯的關鍵轉折點, 是在得到這個結論時出現的有效市場理論知識幫助我
作出了決定,避免了我將時間浪費在主流市場上,不過我並沒有對積極管理的質疑。
我認為有效市場理論應提供信息輔助我們決策而不是控制決策。
完全無視理論,那麼我們可能會犯下大錯。
我們可能會自欺欺人地為了收益買進證券而忽視風險,我們可能會買進50隻相關證券,
誤以為我們在進行分散投資……
但是只知生吞活剝理論會讓我們放棄尋找便宜貨,轉而把投資過程交給計算機,錯失個人機會。

以下是一個認同 有效市場的金融教授, 和學生一起散步的場景。
學生問 : 地上是10美元鈔票嗎?學生問
教授回答道: 不,那不可能是10美元鈔票,有的話..肯定早已經被人撿走了。
教授走了, 學生快快樂樂撿起了鈔票,去喝啤酒....





巴小智     2016.1.7

巴小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資最重要的事 閱讀心得5: 第一章 學習第二層次思維 》或許對投資門外漢而言,只需些微努力與能力,便可以取得令人佩服的結果 ,
但如果想更進一步,就需要更多的實踐和智慧
~ 本傑明·格雷厄姆 《聰明的投資者》


凡事應力求簡單,但不應過分簡單~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投資並不簡單, 認為投資簡單的人都是傻瓜~ 查理·芒格
很少人能成為傑出投資者, 並非人人都可以被訓練 ,即使最傑出的投資者,
也不可能永遠正確,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則


投資像一門藝術,它有一些棘手,心理因素在市場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經濟不是一門 精密科學,它甚至不在科學範疇內,
某些~ 暗示投資可以被程序化, 那永遠不是我的目標。


投資 並不只是讓投資報酬率超過平均水平, 而是比其他人更好的表現,
你必須想法跟他人不同,霍華‧馬克斯稱之為~ 第二層思考。


第二層思考的意思~~就是必須想的更多,更深入,並且有辦法再錯綜複雜的難題裡面
本能的找出關鍵因子,提出對策

第二層思考者可以提高報酬率,必須知道一些「和別人不一樣」的事,必須比別人有「洞見」


在投資的零和世界中參與競爭之前
你必須先問問自己.. 是否具有領先 的充分理由, 要想超過一般投資者的成績,
你必須有比 群體共識 更加深入的思考.
你具備這樣的能力嗎?是什麽讓你認為自己具有這樣的能力?


如果你的想法和大眾一樣,那麼你不可能成功, 因為這是一個零和的博弈,
你要贏 就得有人輸, 你必須要有 "第二思維"

霍華德·馬克斯提出了本書最重要也最核心的概念~ 第二層次思維:
必須要有他人沒有的,無可取代的東西, 甚至是他人難以趕上你的東西,
所以 你必須一開始想法就跟他人不同....


在難題裡面找出關鍵因子,並且提出對策,找出最好的攻略法,
投資是件富有哲理的事, 必須不斷的調適, 找尋適合自己的方法,不要制式化,
也不能過度的簡化

投資人該做的就是「聰明的」承擔風險,投資不可能沒有風險,
風險~ 它看不到,也難預期!


投資人顯然會因為心理面的弱點, 分析錯誤,或者拒絕涉足不確定的地方,
而被迫犯下錯誤。

第二層思考者能夠看出別人犯下錯誤,這些錯誤為他們製造出便宜貨
霍華德·馬克斯在本書第一章就明確了成功投資的定義:戰勝市場。
要實現這一目標,你需要好運氣也需要非凡的洞察力,而非凡的洞察力來自投資者
的個人氣質與後天的持續學習


要戰勝市場、戰勝大眾,你需要 “與眾不同” 的思維方式,
“ 與眾不同” 的投資體係 與投資策略

葛拉漢:投資生手只要投入一點點努力和能力,也能獲得不錯的成果,
但是如果想要更上一層樓,就要非常努力不可

事實上~ 直覺的的投資方法, 比固定機械化的投資方法更為重要,
關鍵問題是你想實現什麼樣的目標

人人都能取得平均投資表現,那只需要投資~ 每樣都買一點的指數基金即可,
這會帶給你所謂的“市場收益”, 但是成功的投資者想要的更多,他們希望戰勝市場


成功投資的定義:
比市場及其他投資者做得更好,你需要有良好的運氣或者非凡的洞察力, 光靠運氣
是行不通的,有一些人對投資的理解就是比別人更好,他們擁有更多的 "智慧"

一切經濟學都建立在~ 相信利潤動機普遍性的基礎之上
利潤動機 促使人們努力地工作, 並以資本相搏, 對利潤的追逐創造了這個世界的
大多數物質進步, 投資需要的是~ 更加敏銳的第二思維。


準投資者們可以學習財會課程,廣泛閱讀,幸運的話還能得到對投資有深刻了解的
人士的指導。要能夠獲得維持高於平均水平的結果所需的是非凡洞察力、直覺、
價值觀念, 和心理意識, 想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擁有 第二思維。

你的投資目標不是達到"平均水平",你想要的是 "超越平均水平"。
你的思維必須比別人更好,更強有力

你必須找出一種他們所不具備的優勢, 你必須俱備他們所不具備的洞察力,
你的反應與行為,思維方式必須與眾不同。


什麼是第二層次思維?
第一層次思維說:這是一家好公司。讓我們買進股票吧。
第二層次思維說:這是一家好公司,但是人人都認為它是一家好公司,
因此它不是一家好公司。股票的估價和定價都過高,讓我們賣出股票吧。”

第一層次思維說:我認為這家公司的利潤會下跌~賣出
第二層次思維說:我認為這家公司利潤下跌得會比人們預期得少,
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拉升股票~買進

第一層次思維單純而膚淺,幾乎人人都能做到, 第一層次思維者所需的
只是一種對於未來的看法,譬如“公司的前景是光明的,表示股票會上漲”。

第二層次思維深邃、複雜而迂迴,要考慮許多東西:
• 未來可能出現的結果會在什麼範圍之內?
• 我認為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
• 我正確的概率有多大?
• 人們的共識是什麼?
• 我的預期與人們的共識有多大差異?
• 資產的當前價格, 與大眾所認為的未來價格, 以及我所認為的未來價格
  相符的程度如何?

• 價格中所反映的共識心理, 是過於樂觀, 還是過於悲觀?
• 如果大眾的看法是正確的,資產價格將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如果我是正確的,資產價格又會怎樣?

進行第二層次思維的人數少於第一層次人數。
第一層次思維者尋找的是簡單的準則和簡單的答案。
第二層次思維者知道,成功的投資是簡單的對立面。

第一層次思維者, 對相同事件有著彼此相同的看法,通常也會得出同樣的結論,
這是不可能取得優異結果的,全部投資者都戰勝市場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全體就是市場

大部分的投資人思考模式都相當僵化,因為思考是一件累人的事情,
所以到處都是第一層思考者, 如果你想要有長期超越他人的報酬率,
必須站在第二層思考的領域裡


共同基金公司 不想讓你認為自己有投資能力,他們想讓你認為擁有此種能力的是
他們自己,如此一來,你就會把你的錢投入到積極管理的基金裡,並且為此支付相關的高額費用。


我將其他簡化投資的人視為“勸誘者”
他們中有些人是教授投資的學者;其他人則是出於好意卻高估了自身控制範圍的業內人士,
我想他們大多沒有考慮自己的投資記錄,或者忽略了投資業績不好的年份,
或者把損失歸咎於運氣不好。

一位特約評論員在電台節目說:如果你對一個產品有好感,就買這家公司的股票吧~
但成為一個成功的投資者並非這麼簡單


第一層次思維者對相同事件有著彼此相同的看法,通常也會得出同樣的結論,
從定義看~ 這是不可能優異的, 全部投資者都戰勝市場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全體就是市場。

在投資的零和世界中,參與競爭前,你必須先問問自己是否具有處於領先地位的充分理由。
要想取得好成績,你必須深入的思考,你具備這樣的能力嗎?
是什麼讓你認為自己具有這樣的能力?

非凡的表現僅僅來自於正確的,非共識性的預測,而非共識性預測是難以作出、
難以正確作出並且難以執行的

你不可能在和他人做著相同事情的時候期待勝出…突破常規本身不是目的,
但它是一種不錯的思維方式

只有當你的判斷高人一等時,你的表現才會高於平均表現。
為了取得優異的投資結果,你必須對價值持有非常規性的並且必須是正確的看法,
這並不容易。


以低於價值的價格買進具有非凡的吸引力。
那麼,如何在有效市場中尋找便宜貨呢? 你必須拿出卓越的分析力、洞察力或遠見。
不過由於其特殊性,很少有人具備這樣的能力

你必須比人們的共識更加正確, 與眾不同並且更好,這是對第二層次思維相當不錯的描述
相信人人都能成為一名成功的投資者, 為了持之以恆地獲得優異的投資回報,
你必須成為第二層次思維者中的一員





巴小智        2015.12.27




巴小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資最重要的事 閱讀心得4 : 你有自己的投資備忘錄嗎?》寫此篇 馬克斯投資備忘錄心得, 最大的原因是讓投資者可以回頭感受當年的總體情況,
與馬克斯本人對總體變化的態度.

寫下你自己的投資備忘錄!這是養成個人投資哲學的必經之路, 只要你大量閱讀,
將可以從投資觀念優的人身上學習到不少的東西..
這本《有關投資與人生最重要的事》絕對可以讓你個人的投資備忘錄更為充實!


最寶貴的教訓往往是在最艱苦的時光中學到的,
如果我們能從別人的艱苦教訓中學到經驗,那是再好也不過了,而這本書~
正是讓你學習霍華‧馬克斯四十多年市場實戰經驗的最佳途徑!

2007年,曾有一個私募基金以283億新台幣收購了台灣的上市公司復盛工業,
這個企業是全世界最大的高爾夫球桿代工廠以及中國最大壓縮機廠商,
這個案件也是台灣股票史上第一起私募基金收購案。
2007年也是全球股票市場的極盛時期,而當時所流行的是科技股,是繼2000年
網路泡沫之後,大部分科技股表現最好的時候, 如果按照本書中所說的一般人的
思考模式,也就是第一層思考,必然會認為科技股未來一片大好,應該要買進,
這也是為什麼當時他們最後選擇了傳統產業的原因。

然而
馬克斯認為,我們應該要有「第二層思考」
當每個人都認為某個投資項目很棒的時候,股票的價格就會被高估,
所以不應該買進
,這也是為什麼當時他們最後選擇了傳統產業的原因。

即便投資標的是間優秀的企業,但「投資成功不是因為買到好東西,而是因為買得好。」
再好的公司,是用超過其價值的價格買進,那麼這筆投資最後出現虧損的機率就會很高

如果是一家不好的公司,但是若你能夠用低於價值的價格買進,那麼最後賺錢的機會就會很高..
當然要等到合理的價格是需要耐心的,所以作者認為精挑細選和少行動是創造獲利的要訣,
上述的收購案是橡樹在台灣的唯一一筆投資,
然而台灣一般的投資人卻往往是天天在交易,時時在交易

台灣曾興起了一股私募基金併購的熱潮,橡樹可說是掀起這波潮流的先行者,
我們可由這實際交易案例中看到霍華在本書中所提及的一部分投資觀念,
如同作者在引言中所說的,它們每一個都很重要 !

《投資最重要的事》就是指導投資人完成這個困難任務~“戰勝市場”的實踐探索。
價格公平的資產從來就不是我們的目標,就我們所承受的風險而言,
它們只能帶來公平的報酬率。還有,價格過高的資產對我們當然沒有任何好處.
成為便宜貨的必要條件必須是「認知」遠比「現實」要差~ 這表示最好的機會,
通常是在其他大部分人不會尋找的地方,如果每個人都覺得某樣東西不錯,
而且樂於持有,它的價格就不會便宜.

馬克斯 負責處理的第一種資產是~ 可轉換證券.
和現在比起來,它更像是市場上一灘沒人理會的小小死水。
但主流投資人覺得不必那麼複雜,他們認為,如果你想要享有債券和股票的特性,
何不分別購買債券和股票就好?如果你喜歡那家公司,為什麼不乾脆買它的股票,
取得它全部的報酬率,而不必投資於守勢型的混合工具?

總之當「每個人」都覺得某樣東西缺乏價值,懷疑它沒人愛、沒人要,
價格可能過低便是合情合理之事


在投資的零和世界中參與競爭之前,你必須先問問自己是否具有處於領先地位的充
分理由, 想取得超過一般投資者的成績,你必須有比群體共識更加深入的思考,

你具備這樣的能力嗎?那麼是什麽讓你認為自己具有這樣的能力?
跟一群高手學的越多,就進步的越多, 要跟高手學習...
當然要先把自己升級, 練好該有的基本功~

本書引言的部分:「投資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馬克斯:發展一套有效果的投資理念, 經過四十寒暑的淬煉,然後由文化和價值觀相同,
技巧高的人, 以誠信正直的態度去執行。
投資理念怎樣成形?
霍華‧馬克斯認為沒有人天生就有一套投資哲學,一定是透過一段很長的時間練成的

上漲的股票市場裡, 每個人看起來都像投資天才,但從下跌市場寶貴的經驗中,
可以讓人從「知道投資道理」升級成「體會投資道理」


每一樣東西幾乎都有循環,沒有一樣東西會永遠往一個方向走, 2007年的電子產業
不可能一路向上,傳統產業也不太可能跌,在作者本書中所提到的"鐘擺理論" 之下,
我們應該趁這個機會,在其他人不屑一顧的傳統產業裡尋找便宜貨,而不是跟著
市場的潮流去追逐當時最熱門的投資標的


投資市場上發生..鐘擺擺動情形:
. 時而繁榮,時而衰退
. 時而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時而又奄奄一息.
. 時而定價過高,時而定價過低。


這種擺動在投資世界中極為常見,投資者心理狀態, 處於鐘擺端點的時間似乎遠比處於
中點要多,
馬克斯《投資最重要的事》中有詳盡的闡述,"鐘擺現象" 是週期性的一種,
很多狀況我們預測不了,但鐘擺與週期卻是我們可以把握的.

小市值股票也是在週期性的, 如果你能百分之百成功地預測鐘擺的擺動方向,
並依此來做決策當然是好的,但我們認為更可行的是:


. 當市場處於某個端點時,應該保持警覺,這可能是難得的機會.
. 慢慢地對其作出決策.
. 不要在股市瘋狂和低迷時, 做出跟隨主流的行為,落入羊群效應,這會使投資血本無歸.

市場共識投資並不會為你創造太多的利潤,往往是反向操作者才能夠在市場中獲得最豐厚的報酬。
最近幾十年資本市場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指數化投資的方興未艾,愈發顯現燎原之勢,

指數化投資就是跟隨市場獲取 “市場收益” 的投資方式, 就算是門外漢,也可以通過投資
指數基金輕易獲取 “市場收益”


從國內外的統計數據來看,“市場收益” 至少打敗75%以上天資聰明、受過良好高等教育、
雄心勃勃且工作努力的基金經理.


如果只期望獲得 “市場收益”,那麼投資就非常簡單(你只需要購買指數化產品即可)

馬克思 習慣把一些想法紀錄下來,包括國際經濟的動態、產業的變革以及企業的榮枯等等,
寫下這中間思考的邏輯、投資的決策以及事後的檢驗, 並且從錯誤中獲得經驗,
因為惟有如此才是不斷進步,發展出一套有效投資哲學的不二法門 !

而這本書收錄了作者所提出的二十一篇觀念,是一套完整的投資哲學...

馬克斯投資備忘錄2:一季表現

http://www.stockfeel.com.tw/馬克斯投資備忘錄2:一季表現/

巴小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投資最重要的事 閱讀心得 3: 作者簡介 》作者: 霍華德. 馬克斯
總部位於洛杉磯的橡樹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主席與創始人!
管理著800億美元的投資公司資產
沃頓商學院金融學士,芝加哥大學會計與市場營銷專業MBA
經歷多次金融風暴、淬鍊而成的投資避險精華,首度全公開

霍華‧馬克斯是華爾街最受尊敬的意見領袖之一,以評估市場機會和風險見識卓越著稱
歷經四十寒暑,他爬升到投資管理專業的頂端,當今世界各地的知名價值型投資人
對他推崇有加。
他將多年來的投資心得,濃縮其精華,寫進一本書,
不管是業餘投資人,還是飽經滄桑的投資人,都能同蒙其利,

馬克斯坦率評估本身所作的決定, 以及偶爾的失誤, 在批判性思考、風險評估、
投資策略等方面,給我們寶貴的教訓

鼓勵投資人當「反向而行者」,以聰明的眼光判斷市場循環,
經由積極但慎重的行動取得報酬

成功的投資需要思慮縝密,注意許多不同的面向,
馬克斯談到的每一個主題,都證明是最重要的事!

投資哲學又如何?
霍華‧馬克斯認為沒有人天生就有投資哲學,是透過一段很長的時間練成的,
霍華‧馬克斯和費雪都認為,發展投資哲學的要素有三:
1. 一套合乎邏輯的方法
2. 觀察他人的成敗經驗
3. 自己的經驗

霍華‧馬克斯認為好時光只會給壞教訓,讓你以為投資很簡單,以及你不用操心風險,
而寶貴的教訓都是在艱苦的時光中得到的,
寶貴的經驗可以讓人從「知道投資道理」升級成「體會投資道理」

霍華‧馬克斯也列出了不少知名投資人給他的幫助,
例如:菲特和查理‧孟格,塔雷柏《隨機致富的陷阱,黑天鵝》
賽思‧卡拉曼《安全邊際》…..等等。

這本書大部分內容是寫給 價值投資者,不是寫給新手,新手可能要實際投資過一段時間
才會有感覺,書中的觀念很值得學習,以下與大家分享:

1. 第一章標題是:第二層思考,
列了葛拉漢的話:投資生手只要投入一點點努力和能力,
也能獲得不錯的成果,但是如果想要更上一層樓,就要非常努力不可

查理‧孟格說:不應該覺得投資很簡單,覺得他簡單的人都很蠢
費雪則告訴我們:我們大部分的人是投資人而不是交易員(Traders)
霍華‧馬克斯:有本事成為出色投資人的人少之又少,出色投資人必須擁洞察力。
知識 可以學,,洞察力則難以傳授,所謂的懂投資不單單只是讓投資報酬率超過平均水平,
而是比其他人更好的表現,因此要有他人沒有的東西、無可取代的東西、甚至是他人知道
你的成功法,卻難以趕上, 你必須想法就跟他人不同,這就是馬克斯的~ 第二層思考。

第二層思考的意思~就是必須想的更多、更深入,並且有辦法再錯綜複雜的難題裡面
本能的找出關鍵因子,提出對策

霍華‧馬克斯強調「一個人的投資法基本上十分直覺並且不斷調適,而不是固定
或者制式化的動作。」大部分人的思考模式都是第一層思考者。

第二層思考者可以提高報酬率,必須知道一些「和別人不一樣」的事,
必須比別人有「洞見」 一般人與專業投資人的差別, 除了資金,就是資訊,
只要克服了資訊落差,你的對手範圍就縮小很多了。


2. 投資人該做的,就是「聰明的」承擔風險,投資不可能沒有風險,風險的問題在於,
它看不到,難預期「風險」不單決定於事情本身,也決定於你「承擔風險的方式」

例如: 有個投資很有機會,但風險極高,所以你只用極少比例的資金投入它,
就整體而言,但最大傷害是有所顧慮,被控制住..

由於便宜貨能以不合理的低價提供價值, 它們就像是投資人的聖杯,
第二章所說的, 交易不應該存在於效率市場,每一個經驗都告訴我們, 不是正常現象,
但理該能夠消除它們的力量,往往功虧一簣。
如能找到絕佳的機會,便可望擊敗市場。
另一方面,別人給我們的許多「特別交易」總是好得不像真的,避開它們才是取得
投資成功的上上之策, 因此「樂觀情緒」,以及「懷疑心理」兩者必須加以平衡。

第二層面投資者能夠看出別人犯下錯誤,這些錯誤為他們製造出便宜貨。

3. 不要做錯事...投資是一件隨機性很高的事情,即使當年強如 IBM也有衰退的一天,
你需要的 "不是做對的事,而是不要做錯事。"

可以簡單理解成,防守優於進攻,如同巴菲特認為,投資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虧損,
不做錯事的關鍵 ~ 知道自己不會什麼事!

賠錢的人有兩種: 一無所知的人,以及 以為自己知道一切的人
想搞懂一件事,前提是那一件事情是可以被弄懂, 比方~沒人可以完全懂藝術,
這本書傾注了霍華德.馬克斯一生的經驗和研究,闡述了成功投資的秘訣,
以及足以摧毀資本或斷送職業生涯的錯誤

馬克斯摘錄備忘錄中的段落闡明自己的思想,以親身經歷詳細闡述了其投資理念的
發展歷程,說明了投資的複雜性和危險性.

作者寫出一部半自傳,半信條性質的《投資最重要的事》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看法..
馬克斯在《投資最重要的事》中詳細闡述了第二層次思維、價格、價值關係、
耐心等待機會、及多元化投資等概念,對自身的決策以及偶爾的失誤做出了坦誠的評價,
為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風險評估、建立投資策略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作者鼓勵投資者做 逆向投資者,明智地判斷市場週期,採取大膽而謹慎的行動
獲取收益。 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價格公平的資產從來就不是我們的目標,
價格過高的資產對我們當然沒有任何好處。我們的目標是~ 找到價格過低的資產,
但哪裡可找?最好的機會,通常是在其他大部分人不會尋找的地方:

‧沒沒無聞,而且沒有充分為人了解
‧基本面表面上有問題
‧引起爭議、不合宜或引起驚慌
‧似乎不適合「體面的」投資組合
‧不受重視、不受歡迎和不受喜愛
‧報酬率紀錄一直很差
‧最近成為投資人減碼經營的目標





巴小智      2015.12.18







巴小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投資最重要的事 閱讀心得 2 :前言與簡介 》
 
霍華德·馬克斯 中文版序言 ( 舊版 )
很高興看到本書翻譯成中文。
我常到中國訪問,與中國的投資專業人士交流, 發現人們渴求投資理念,
對我書中所涉及的內容有著良好的接受力,亞洲思想因素影響著我的投資理念。

接受是我的重要主旨之一:
接受週期與變化的必然性,接受事物的隨機性,從而接受未來的不可預知性
與不可控性。
接受能夠帶來平靜,在其他投資者失去冷靜的時候,
這是一筆偉大的財富。

接受的結果便是在投資中擁有行之有效的耐性:對新投資策略的引入 ,
與新客戶關係的鞏固所需的時間保持耐性,
也對正確的投資策略, 對投資時間
需要保持耐性得到證實.

平靜與, 耐性,都是令我深受觸動的中國思想的精髓。
投資理念的形成需要數十年的時間, 多年在市場上觀察與總結經驗教訓,
希望我在書中所傾入的43年的經驗,能夠對中國的同僚們有所幫助,
幫助他們更快地獲益於我多年積累的經驗。

.....................................
二十年多來,馬克斯會寫備忘錄供客戶參考, 利用這些備忘錄,闡述投資理念,
解釋金融的運作方式,並且提出馬克斯對最近發生的事件持有的見解
那些備忘錄形成本書的核心,書中有不少段落來自那些備忘錄的摘要
「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呢?
2003年七月馬克斯將攸關成功投資的要素彙總起來,寫了一篇備忘錄:
{ 把投資成功不可少的要素列出來『最重要的事是X 』
10分鐘後便成了『最重要的事是Y』然後是Z,等等。}
整個加起來,這篇備忘錄討論了十八件「最重要的事」

投資成功需要深謀遠慮,在各方面保持密切的關注, 同時注意許多不同的面向,
每一件重要的事都是一塊磚頭,馬克斯希望用它們砌成一道堅固的牆,
而且每一塊磚都缺之不可.
這本書是用來說明投資理念的陳述,不偏離正途的路標, 馬克斯認為這是信條,
在投資生涯中扮演著宗教信仰那樣的角色...

這本書不是入門指導,沒有投資成功,穩賺不賠的秘訣, 沒有按部就班的指示,
不列出包含數學常數,或者固定比率的價值計算公式, 很少談到數字,
提出一個思考方式,或許能夠幫助你做出好決策,
而且可能更重要的是,避開許多的陷阱

馬克斯想做的事不是簡化投資的行為, 反而表示它是複雜的,
試圖簡化投資是個極大的傷害

談到報酬率、風險和流程時,馬克斯會堅持 ~
只有在說明馬克斯的論點時,才討論特定的資產類別和戰術
成功的投資包含深謀遠慮,同時注意許多領域,保持多方面密切關注,
因此馬克斯要先討論執行投資的市場的 環境,讓讀者知道這塊遊戲場像什麼,
接著討論投資人本身、影響他們投資成功或失敗的因素,
以及他們應該做哪些事情,以提高勝算

馬克斯的理念是「有機統一的」
成功的投資有賴於對各方面保持關注, 語言的局限性迫使每次只能談一個話題,
為了提高投資者的成功機會,馬克斯將各種想法歸納到一起.

但願本書能夠啟發你的想法,是新穎的,
如果有人:「看馬克斯的書,樂趣無窮;他證實了我讀過的一切」
你會發現~ 談風險和如何抑制風險,多於如何取得報酬率~
風險是投資最有趣、最富挑戰性和最重要的一面..


當客戶們想了解為什麼Oaktree 經營得那麼好:「你們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馬克斯的答案很簡單:
發展一套有效的投資哲學,歷經四十餘寒暑的投資淬鍊,然後由文化和價值相同,
技巧高超的人以誠信正直的態度去執行
投資理念來自何處?
馬克思認為 在邁入投資生涯的門檻時,沒有誰的投資理念已完全成形,
投資理念從各式各樣的觀念結合, 長期積累總結而來。

不在生活中累積的經驗教訓,不可能發展出一套有效的理念

馬克思幸運的是 一生既擁有豐富的經驗,也經受過巨大的教訓。
馬克斯在兩所非常好的商學院念過書:
在沃頓商學院念大學,那段學習理論之前的日子裡,學到一些細枝末節和計性的東西,
到芝加哥大學商學院,則是接受理論性的量化教育, 最重要的學到的特定事實或流程,
而是能夠親炙兩大投資思想學派,以及必須思索如何融會貫通到我自己的方法之中。

像馬克斯這樣的理念源自,持之以恆的警醒,你必須察覺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
以及那些事情造成哪些結果,
只有這樣,當類似的情況發生,才能知道如何運用
學過的教訓。大部分投資人都做不到這點,他們將會屢次受到經濟蕭條之害.
馬克斯說:「在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你所得到的是經驗」
好時光只會給我們壞的教訓,讓你以為投資很簡單,讓你以為你知道投資的祕訣,
以及你不需要操心風險.最寶貴的教訓是在艱苦的時光中學到的,

就這一點來說,馬克斯經歷過一些大風大浪:
阿拉伯的石油禁運,停滯性通貨膨脹,閃亮五十股(Nifty Fifty stock)崩盤
1970年代的「股票之死」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道瓊工業股價指數一天之內跌掉二二‧六%:
1994年的利率激升,導致對利率敏感的債務工具急轉直下;
1998年的新興市場危機、俄羅斯停止履行債務,以及長期資本管理公司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倒閉
2000年到2001年科技股泡沫爆破
2001年到2002年的會計醜聞
以及2007年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

走過1970年代的挑戰時代,,投資理念的養成特別有助益,60年代就起步的人,
有多少到了90年代末,科技泡沫飛舞時仍待在這一行?不多!
大量閱讀,可以學到不少東西,對馬克斯來說,其中最重要的有:
查理‧艾利斯寫的精彩文章「輸家的遊戲」
高伯瑞寫的《金融狂熱小史》
以及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寫的《隨機的致富陷阱》

直接向一些極其傑出的思想家學習,例如:
高伯瑞談人的缺點,
華倫‧巴菲特談耐性和逆勢操作,
查理‧蒙格談合理預期的重要性,
布魯斯‧紐伯格談「機率與結果」,
邁可‧米爾肯談有意識的風險承擔,里克‧凱恩談架設「陷阱」

(低估你能賺很多錢,但不會賠很多的投資機會)

好的 投資理念,令人愉快無比, 但這卻不是唯一的方法,
要達成相同的目的,還有許多方法可用!
馬克斯:
在投資世界,任何方法都比不上根據好觀念去採取的行動,
成功是因為這些好夥伴,和橡樹其餘的同事們一起的成就,
這使投資理念更具意義~





巴小智   2015.12.13





巴小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投資最重要的事 閱讀心得 1 : 一本巴菲特讀了兩遍的投資書  》

作者:劉建位
匯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資理財師
央視《學習巴菲特》節目主講人
巴菲特為什麼如此推薦霍華德·馬克斯的書?
霍華德·馬克斯是誰?
他今年66歲,比巴菲特小16歲,1995年創建美國橡樹資本管理公司,
現在管理資產規模達800億美元,是中國最大基金公司規模的兩倍以上~
相當於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資產規模的1/5。
他的個人財富150億美元,相當於巴菲特的1/3。
霍華德·馬克斯的投資業績接近於巴菲特,他的投資理念和巴菲特非常相似,
他對巴菲特非常推崇:「我認為巴菲特是一個偉大的投資者。」
他們兩個人相似處~ 全球投資者非常期待巴菲特每年寫給股東的信,
而專業投資者同樣非常期待霍華德·馬克斯寫的投資備忘錄。

巴菲特也非常喜歡閱讀馬克斯寫的投資備忘錄:
「當我看到郵件裡有霍華德·馬克斯寫的投資備忘錄,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馬上打開閱讀」
馬克斯的這本《投資最重要的事》就是他自己的投資備忘錄的精華。
巴菲特怎麼會如此推薦霍華德·馬克斯的這本書呢?
1 . 是英雄所見略同
兩個人都是價值投資者,非常信奉格雷厄姆提出的價值投資原則..
霍華德·馬克斯幾乎每一章都會引用巴菲特的話,可見他和巴菲特的投資思想相同
2. 是英雄各有所長
巴菲特擅長把非常複雜的"投資哲理" 用非常簡單易懂的話說出來,
霍華德·馬克斯則擅長結合自己的"投資經驗",把價值投資基本原則的實踐應用,
解釋得非常務實,並結合最新的經濟情況, 和市場情況, 提出見解..
巴菲特最初主要是投資股票,後來更多是收購和經營企業,
而霍華德·馬克斯完全是 證券投資,而且主要是股票投資.
霍華德·馬克斯的這本書, 專門解讀股票投資想法、操作方法和心法,
比巴菲特更加專注於股票投資,更加具有操作性,
這本書對於以股票為主的投資者更有實踐上的意義
霍華德·馬克斯講的是超越市場的價值投資「降龍十八掌」
霍華德·馬克斯這本書的中心思想非常明確:
如何取得超越市場平均水平的投資業績?

這個投資目標看似簡單,但是要做到相當不簡單。
他一開始就引用格雷厄姆的話:
「投資藝術有一個特點不為大眾所知, 門外漢只需些微努力與能力,
便可以取得令人尊敬(即使並不可觀)的結果, 但是如果想在這個容易獲取的
標準上更進一步,則需要更多的實踐和智慧。」
如何才才能戰勝市場呢?
格雷厄姆 非常精闢:
「要想在證券市場上取得投資成功,第一要正確思考,第二要獨立思考。」

巴菲特強調投資成功必須將~ 腦和心相結合:
「要想在一生中獲得投資的成功,並不需要頂級的智商、
超凡的商業頭腦或秘密的信息,而是需要一個穩妥的思考框架作為決策的基礎,
並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使其不會對這種思考框架造成侵蝕。
格雷厄姆的書能夠準確和清晰地提供這種思考框架,
但對情緒的約束是你自己必須做到的。」
霍華德·馬克斯:
記住你的投資目標不是達到平均水平,你想要的是超越平均水平。
因此你的思維必須比別人更好, 更強有力,水平更高

其他投資者也許非常聰明、消息靈通並且高度計算機化,
因此你必須找出一種他們所不具備的優勢。
你必須想他們所未想,見他們所未見,或者具備他們所不具備的洞察力。
你的反應與行為必須與眾不同
簡而言之,保持正確可能是投資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你必須比其他人做得更加正確…你的思維方式必須與眾不同
馬克斯把超越市場,平均水平必須的, 與眾不同思維, 稱為第二層次思維:
因為高人一等,勝人一籌

投資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要想卓越出眾,要多用腦多用心:
1. 如何用腦來進行與眾不同的第二層次的思考和決策,想法比一般人更深一層
2. 如何用心來堅持與眾不同的第二層次的思考和行動,行動比一般人做得更高一層

這本書的核心:逆向思考並逆向投資。
這正是巴菲特的投資原則: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
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談得最多的是與眾不同的正確投資思考應該是什麼.
而霍華德·馬克斯在投資備忘錄中談得更多的是~
根據他個人多年的實際投資經驗,如何才能夠做到與眾不同地正確思考並行動,
他深切體會到,在投資上與眾不同, 短期業績壓力很大,心理壓力很大,
比在生活中與眾不同更加困難
年近70的霍華德·馬克斯從他自己投資的40多年投資經驗中,
總結出18件投資最重要的事,這些正是巴菲特和馬克斯, 這些價值投資大師
取得長期戰勝市場的關鍵,
稱之為價值投資者的「降龍十八掌」秘籍:
1.最重要的不是盲目相信股市總是有效或無效,而是清醒認識股市
   相當高效而且相當難以擊敗,只有真正的高手才能長期戰勝市場
2.最重要的投資決策不是以價格為本,而是以價值為本
3.不是買好的,而是買得好
4.不是波動性風險,而是永久損失的可能性風險
5.巨大風險不在人人恐懼時,而在人人都覺得風險很小時
6.不是追求高風險高收益,而是追求低風險高收益
7.不是趨勢,而是週期
8.不是市場心理鐘擺的中點,而是終點的反轉
9.不是順勢而為,而是逆勢而為
10.不是想到逆向投資,而是做到逆向投資
11.重點不是價格也不是價值,而是相對的性價比,即安全邊際
12.不是主動尋找機會,而是耐心等待機會上門
13.不是預測未來,而是認識到未來無法預測但可以先作好準備
14.不是關注未來,而是關注現在
15.認識到短期業績靠運氣,而長期業績靠技術
16.不是進攻,而是防守
17.不是追求偉大成功,而是避免重大錯誤
18.不是牛市跑贏市場,而是熊市跑贏市場

我們如何才能學會巴菲特和馬克斯兩位大師的「降龍十八掌」呢?
巴菲特建議~
投資初學者最好的學習方法是模仿:

我一直認為,對於剛開始起步的投資人來說,應該尋找已經被證明
長期成功有效的投資方法,然後依葫蘆畫瓢照著做就行了
巴菲特自己就是從模仿大師開始的:
50年前我在哥倫比亞大學開始學習格雷厄姆教授的證券分析課程
在此之前的10年裡,我一直盲目地熱衷於分析、買進、賣出股票,
但是我的投資業績卻非常一般
從1951年起我的投資業績開始明顯改善,但這並非由於我改變飲食習慣
或者開始運動,我唯一增加的新的營養成分是格雷厄姆的投資理念
原因非常簡單:
在大師門下學習幾個小時的效果,遠遠勝過我自己過去10年裡自以為是的天真思考
學習價值投資的藝術,要做好,做得非常熟練則相當不簡單,需要長期堅持練習和實踐
即使是巴菲特這樣偉大的投資大師80多歲了,還在持續不斷地閱讀很多好的投資書籍....





巴小智     2015.12.11









巴小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